打开APP

余晖心系家乡发展 银发续写时代华章

——金华分行退休员工郑向清

金彩云客户端>专题 通讯员 凌志远
2024-09-20 18:10

郑向清,现年62岁,2016年退休。虽然已退休7年,但她总是想为社会做点什么,一直利用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余热。

孜孜不倦,投身古镇文化研究

2017年,在没有一分酬劳的情况下,她加入了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深入汤溪、塔石、沙畈等10多个乡镇30余个乡村,抢救性地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故事、民歌、民谣、美食文化等,形成10多万文字及图片刊登在研究会主办的《仙舟采风》及其他有关刊物上。2021年11月,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换届后,她被会员一致推选为理事会成员并担任《仙舟采风》编委会的常务副主编及责任编辑。为办好这份期刊,她呕心沥血经常写稿到深夜,积极创新办刊思路,并将收集到的文章按仙舟传奇、民俗文化、汤溪印象、姑蔑美食等七大类进行分类,按季刊出,每期4.5万字左右,累计出刊50多万字。自2018年以来,该刊物已连续五年荣获“金华市优秀内部期刊”称号,在社会各界赢得了广泛影响。

独具匠心,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11月,刚办完退休手续的郑向清就多次到老家贞姑山村开展古文化调研,向研究会提交了5000余字的《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贞姑山村文化的初探》专题报告,呼吁有关部门和村委会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窑遗址、古棋子、古道、古庙、古民居等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她又通过“美篇”、微信等渠道进行传播,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各级政府、考古研究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18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金华文物保护部门两次派出考古队进行了现场试掘和采集,终于揭开了贞姑山神秘的面纱,被认定为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发现,对该村发展以及汤溪镇的文化旅游都带来了“利好消息”。在古文化调研中,郑向清听说贞姑山村曾经有远近闻名的36斤“贞姑大粽”。但据村上80多岁老人说,自1948年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村上的人只听说过都没见过。针对这一情况,郑向清积极与金华市非遗中心沟通联系,取得村两委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通过查资料、访老人、座谈回忆,帮助村里成立“贞姑大粽传承小组”,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2018年5月29日上午,村里举行了隆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6斤特大粽子传承活动”,将失传70年的“贞姑大粽”重返人们的视野。金华电视台《小马开讲》栏目、金华日报记者都亲临现场进行报道。节目一经播出引来了“大粽效应”,与贞姑山村帮扶结对的企业——金华尖峰集团在第一时间发来了一万只端午粽子的大额订单,并连续三年每年端午都来村里为员工定制一万只粽子。两年内,贞姑山村从商周时期古遗址的发现到“贞姑大粽”面世,这个小山村名声大振,这时,郑向清又为该村申报“文化礼堂”项目进行拍照,准备一整套文字资料,使得项目顺利审批。目前,贞姑山村山清水秀,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年轻人纷纷返乡,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传递温暖,俯身家乡公益事业

在老家村民中,有一位63岁的残疾人钟某,他没有儿女,身患尿毒症;另一位是59岁的退伍军人盛某,因意外车祸瘫痪在床40年,与89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郑向清多次上门探望了解情况,并主动捐款5000多元,帮助他们缓解生活之急。此外,她积极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将两位村民的真实情况与实际困难撰写成材料,通过金华市政府推出的“8890爱心桥”网络救助通道发布了求助信息,赢得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4万多元。2018、2019年春节郑向清还陪同市红十字会领导走访慰问了这两位村民。正是这一股股暖流让两位不幸的村民眼中重新闪烁起了希望之光。

老当益壮,镜头记录身边不凡

2017年开始,她报名参加了金华老年大学摄影班学习,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天道酬勤,没过多久,以人文纪实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县市级以上摄影比赛中获奖。2022年郑向清担任金华市老年体育协会摄影分会秘书长,热心为摄友服务,被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她拍摄的“婺州扎染”专题片,入选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和丽水国际摄影节参展,被主办机构分别评为“解海龙师生联展金奖”和“参展优秀奖”,使“婺州扎染”这一非遗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编辑:汪寒
二审:王春雷 骆雨婷
三审:王龙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中国工商银行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