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报告㉗】我在大学修古籍!这门手艺真不简单~

金彩云客户端>社区 许健楠/文 张辉/摄/视频
2024-09-25 09:10


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金华晚报全新栏目《体验报告》正式上线。这是一档角色体验类栏目,每期内容,记者都会以“第一视角”体验的方式展开报道,遇见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般的事,引发深一度的思考。每一次体验,都是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都是在带着读者抵达不能抵达的现场,记录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过程。

image.pnge4ad3feb2173393204e3279976d89cc.jpg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保专家们忙着对古籍、字画进行修复,一间铺满纸张的屋子,桌上都码放着待修复的古籍和各类修复工具。这一幕,如今我也亲历了,只是地点换了,不在故宫,而在大学。

一本残缺的古籍是如何修复的?9月24日,我走进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这座创建于2017年的博物馆,现收藏元明以来民间文书10万余件,是国内外收藏浙江契约文书最多的机构。


e0e4b865bcdc324f19c82356f968558.jpg

道道工序都有门道

这也是一座闻不到消毒水、看不见针管的“医院”,在这里,哪怕是最年轻的“病人”,也经历了一两百年的风霜。这里的“医生”不救人,而是为古籍续命。

金伟益就是一名古籍修复师,拥有近20年的古籍修复经验。他告诉我,馆藏的10万余件古代文书里,约有一半需要进行修复,目前修复的数量约为3万件。

这些有数百年历史的文书,有很多早已破败不堪,有的因虫蛀留下密密麻麻的不规则线条,像极了植物叶片上的叶脉。

58cef203a41f0bb22c21eab82bd8438.jpg

“你看,这本清代的家族账本,就有好几页被老鼠咬过,破损处是锯齿状的,我们就来修复这本账本吧。”金伟益说。

修复一本破损古籍,要经历拆解、编号、补书、折页、修剪、压平、捶书等10余道工序。

第一步是调糨糊,用的是小麦淀粉,原来它不光可以用来做面点,还能修补古籍。糨糊的原料必须安全、纯净,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而小麦淀粉则是纯天然的。

调糨糊?简单!我把小麦淀粉倒进碗里,用冷水调开,注入热水不停地用油画笔搅动,小麦淀粉渐渐凝固,搅动起来格外费劲,像一坨白泥,眼看要翻车,金伟益在一旁指点:“先用凉水冲开,再边注热水边不停搅拌,糨糊快凝结时停止加热水,再搅匀,慢慢加冷水稀释,直到它变成浅浅的米汤色。”原来,调糨糊也有门道!

f6ca8658e8959db9499dea2ecd61839.jpg

第二步是拆揭。我操起一把剪刀,把装订账本的线一一剪断。结果书的纸张还没散开,尴尬!

“你得把纸钉拔出来。”金伟益说。我定睛一看,书上有几个小孔,孔里塞着纸钉。听完讲解我才知道,这是一种手捻的纸钉,多选用韧性好的绵纸,顺着纸的竖纹搓捻而成。

拔完两个纸钉,接下来是编码,要在破损的页面上编号。翻开第一页,怎么没有字?金伟益解释:“‌古籍前后的保护页通常被称为护页或副页。‌这些部分一般是一张空白纸,用于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真是不体验不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

7b0af062c5b2bdf63d40142513b29aa.jpg

编码完成,然后是配纸。之前,我一直都很好奇:古籍修复是如何做到修旧如旧,保护古籍的同时又保留历史的沧桑感?现在终于有了答案:用的是一种修复古籍专用的竹纸,这是一种以竹纤维为原材料的纸,纸张泛黄,与古籍的质地和颜色十分接近。

准备就绪,开始补破。由于老鼠啃咬,破损的书页缺了一块,缺口像一扇拱门。金伟益先做了示范,我依样画葫芦,摊开一张破损书页,用喷壶洒上水,书页便服服帖帖粘在工作台上。拿起毛笔,在破损口上刷一道糨糊,确保涂抹均匀,再把准备好的竹纸贴上去,压平,糨糊的印记立马在竹纸上浮现出来。我沿着糨糊的印记小心翼翼地撕扯竹纸,一顿操作下来,古籍的一块“补丁”便打好了。


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但一对比老师傅的作品,手工活细不细,一目了然。我打的那块补丁边缘有点糙,而金伟益的修补作品,“补丁”接口处留边很均匀。

“不错,毕竟第一次嘛,有些地方撕得不够齐整,可以再用镊子撕得到位一些。”金伟益在一旁鼓励。我拿起一把镊子,将修补边缘多余的补纸一点一点抠下来,古籍的纸张薄如蝉翼、吹弹可破,整个过程,我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叹口气或打个喷嚏,上百年的纸可是经不住啊!

d01da96b7dea1b126755b8e70cf916a.jpg

修剪完,再晾干,纸张凹凸不平处,再进行压平处理。整个过程下来,花费半个多小时,仅仅只是初步修复了一张书页。看似修复好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修复的标准,后续还要经历一系列处理,才能让古籍生命得到进一步延续。古籍修复很考验耐心、细心,体验了古籍修复全过程,也能让躁动的心慢慢平复下来。

“修复完成后,我们还要对古籍进行扫描和拍照,通过数字化处理,无论是制作电子书还是出版印刷,都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贵古籍。”金伟益说。

35d9ffed6e9597c7fefd39ac613c0dc.jpg

记者手记

妙手补“时光”,化腐朽为神奇。用手艺探寻历史的古籍修复师,无疑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职业,更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职业。

在这些古籍中,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古代社会百态,对研究当时的文化习俗及百姓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修复古籍,是为留住历史,也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这项工作快不得,慢工出细活。需要专心、专注、专业,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令人欣喜的是,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里,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据了解,有几十名大学生参与到古籍修复项目中来,其中一人还保研进入了复旦大学古籍修复专业学习,保护古籍留住文化根脉的事业,正代代传承。


编辑:蔡文洁
二审:汪蕾
三审:黄晓华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专题】奔跑在八婺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