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我们把镜头对准山村老人
定格一张张笑脸
今年5月以来,我们去了金华的三个偏远山村。我们想记录这些或许即将消失的村庄,以及村庄里的老人。
我们邀请摄影师同行。带上一块大红幕布,一个简易支架,到了村里摆开架势,就开始“营业”啦。
虽然布景有些简陋,但也有小小的仪式感。老人们觉得挺好,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正经拍照的机会不多。
老奶奶特意回家喊上老伴一起拍。站到镜头前,给老伴整理整理衣服。坐在凳子上,两只饱经沧桑的手交叠在一起。他们有的在一起生活了50年,有的60年。
拍着拍着,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组合:兄弟俩、姐妹俩、好朋友、同年哥……在镜头前,老人们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还有祖孙俩。这位爷爷自己拍完照,想到今天难得大孙子放假在家,回去把他带到我们面前,说想和大孙子一起拍张合影。这一刻,爷爷笑得特别开心。
提起山村老人,大家联想到的似乎往往是“留守”二字,脑海里出现一幅老人倚在门边“盼归”的情景。
在出发之前,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很快发现,在山村老人身上,还有很多比“盼归”更丰富的情感。
山里的空气清新,山里的生活也自在。有的老人不愿在城里和子女一起居住,回到村里,就是因为自在。



山村的生活并非只有寂寞。种种菜,养养鸡。聊聊天,刷刷抖音。没错,老人们几乎人手一只手机,玩起来也是666。
手机,也成了亲情连接的纽带。老人展示手中儿孙辈买的手机,也在展示他们的一份孝心。彼此想念了,打个电话,聊个视频。
连接亲情的,还有他们亲手种的菜、亲手摘的茶叶、亲手挖的春笋……一样一样,送到子女餐桌上。
相比起“留守”这个略觉心酸的词,我们觉得,山村老人更像一群家园守望者。有他们在,就还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的根还在。
虽然交通和通信都发达了,山村生活还是多有不便。我们也希望,在给老人们拍照的同时,能带去更多他们实实在在需要的。
我们去婺城区箬阳乡黄阳村时,金华市小星球公益协会志愿者、箬阳乡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也一同前往走访调研,了解老人需求,同去的还有义务为老人剪发9年的志愿者郑方。
郑方的理发服务备受欢迎。老人们一个接一个领号牌,排队等待。山村没有理发店,老人们要理发,得坐中巴车到安地镇上,并不方便。
每次为老人理发,郑方都会问一句,有没有卧床在家无法出行的,她会上门服务。果然有一位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长期卧床,已经小半年没理发了。
之前理发总是不太配合的老奶奶,在郑方温言软语的安慰下,乖乖地剪好了头,点点头开心地笑了。
或许只是一件小事情,但身临其境,你会发现,小事情也自有它的意义。何况,这可是件实实在在的小事。

接下去,我们还将去更多的山村,定格更多的笑脸,记录更多的故事,同时,联合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给山村老人们带去实在的服务。
你有兴趣参加吗?或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83186550,或在下方留言。
让我们一起,完成一个正在生长的“项目”。
部分照片由傅卫明、陈威武、老白、黄丽妃拍摄,特此感谢。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