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音巷|见字如面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作者:陆咏梅 诵读:宋 希
2024-10-30 06:30

千库网_静物白天信封粉色背景上放置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187401.jpg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节选▲



见字如面

作者:陆咏梅

 诵读:宋  希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天涯海角,一封书信寄相思,从书写到展读,成为漫长又满怀期待的翘望之旅。

慢的日子,天涯地角,人各东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乡邂逅,欣喜之极,口耳传语不及托鸿雁传书,见字如面。

书信,复刻着古典主义的浪漫。写一封信,铺开信笺,取笔写来,风微微,雨细细,坐思良久才肯落墨,惜字如金,字字千钧。如何称谓?给双亲的,毕恭毕敬写上“双亲大人:如晤”,笔落下,心也飞回桂树底的家。给老师的,写上“尊敬的恩师:您好”,字落款,心底已千恩万谢。给闺蜜的,俏皮放诞开来,明明二字名,偏偏漏写一字,以显亲密专属;真姓大名不写,偏偏“东西”“南北”乱用绰号,仿佛近在咫尺,不以口语行文不足显死党情谊。换作异性朋友,措辞又拘谨起来,仿佛不是写信,是拆弹,生怕言语差池爆了雷,仿佛面对三八线、柏林墙,分寸拿捏不准,书信,就成重大的外交事故,就是雷池。

千库网_笔尖钢笔墨水纸信封在打开的抽屉里_摄影图编号20756180.png

第一封信写给初识者,交浅言深,无顾忌放笔墨纵横。读初中,参加县朗诵比赛,住招待所,认识了几位选手,交换地址,一分开就写起信来,写个没完。上高中,同窗分隔两地,初尝离别滋味,提笔字斟句酌,搜肠刮肚,严阵以待,行文措辞怕被对方占上风,写信俨然变身作文考试,写一次信,打一次笔墨仗,生怕吃败仗。字里行间,你好我好,春风雨露,更像一段吃力的来回拉锯战,看不见刀光剑影,摸得着烽火四起,亦友亦敌。见字如面,绞尽脑汁又甘之如饴,彼此消耗又彼此助长。

上了大学,有的开启异地恋,用“踮起脚尖”来描述盼信的心情,不夸张。课间十分钟,负责取书信报纸的生活委员匆匆忙忙,从收发室取回一堆信,往课桌一放,大家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鹜,如群蜂围拢鲜花。取了信,作鸟兽散,躲回座位读信,教室里一片寂静,仿佛突遭空袭。没取到信,催促生活委员下午再跑一趟,等不及的,直接跑收发室,对着鸟笼大小的信格子张望,等信的执念一直回响:“第一时间,第一时间!”收信,比新闻还追求时效性。

回信人兢兢业业,像学生完成作业,生怕审题错了,回信语焉不详,徒生误会。又怕漏题了,解题不完整,信息不对称。思绪万端,下笔千言,怕胸中藏墨不多,表情达意打折。龙飞凤舞一番,担心字迹不美观,影响卷面颜值。来来回回折腾,信笺写了揉,揉了写,写好底稿,又誊抄,直到文辞妥帖,格式规范,内容完整,字迹漂亮。有时,糊了封口,贴了邮票,还要取出信笺,写一字“附”,补一段突然想说的话,以“又及”二字收尾,纸短情长,笔收,心未收;言已尽,意犹深。贴了八分钱邮票,投进绿色邮筒,一颗心跟着插了翅膀,飞到伊人身边去。

满以为满纸情深,回信说:“哪有一点情书的味道?全是家长里短。”唉唉唉,每每至此,就懊悔胸中沟壑不多,平铺直叙;情愫不够,干瘪无味;缠绵悱恻不足,小情人的味道全无。写着写着,干脆写成专业探讨,人生感悟抒发,说好的情书呢?八十年代这种路线的情书,写着写着,抒情变成了议论,叙事变成了说明。

千库网_学习读书摄影图_摄影图编号102951.jpg

见字如面,无论多远的距离,收信的那一刻,有“如晤”的神奇,似乎因记挂而紧绷的神经,即刻放松。可是,刚回了信,记挂的潮水又汹涌起来。写信,回信,就是一场潮起潮落的循环剧,周而复始,一浪退去一浪高,滔滔不绝,念念不息,“朝朝潮,朝朝落,朝起朝落”。

见字如面,写信不如见面。文字表达有歧义,误读衍生误解,“郢书燕说”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郢都人信中错写“举烛”二字,收信的燕国国相误读,以为:“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欣然禀告国王,一次笔误,误读成任人唯贤,歪打正着,燕国得以治理。“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在人意与言语之间不能画等号。

爷爷去了海宁姑姑家,寄信回,信是写给奶奶的,却由我这个小学生来展读,我便疑心爷爷的体己话不会写在纸上。那是纵列直排的版面,爷爷真是句读不分,一律用圆圆的句号作标点。奶奶戴着老花镜,听我念,又让我按照她的意思回信,有时爸爸也附言几句。于是,我毕恭毕敬地写:“爷爷,您好!家里一切都好,请放心。”言短意浅,收了信的奶奶却吃了定心丸,安心等爷爷回。书信的内容,字字切实,二老的近况一如信中所写,篇幅虽短,却做到了“信达”——不折不扣传递讯息,文字堆叠多了反而以辞害意。爷爷奶奶这一辈,收信的人不理会文字多寡,词采有无,写信,择要表达;读信,读一个平安。心有灵犀,纸短情长,不需文采,嵌在彼此的心里。读解书信,就是读解人心,厚实人情,温良人性,读信时代,见字不如见面,因为,人心难测,人情有厚薄,读得累,不如爷爷奶奶的信,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

工作三五年,开始收学生来信,回信好似课堂延续,开启售后服务模式,少不得开解人,灌心灵鸡汤,以过来人的视角,宽慰、鼓励、褒扬、警醒,亦师亦友。等孩子上大学,用电子邮件写家书,从穿衣打扮到人际处理,从学业规划到能力锻炼,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深情款款,殊不知,孩子不吃这一套,根本无暇细读。视书信如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书信这鸡汤文,年轻人不爱喝了?

通信发达,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人际交互平台越来越多。给80多岁的母亲打电话,她说:“不必记挂,打个视频电话,啥都看得清楚,我好着呢。”见视频如见面,音容笑貌,触手可及,嬉笑怒骂,所有的表情都在线,何来误读误解而伤神?

写了那么多年的书信,不知所踪了吧?收藏了那么多年的书信,纸张脆化,字迹模糊,散失殆尽,不知所往了吧?文字里沉淀的故事,书信里藏着的秘密,都会化为秋日里的一缕暖阳,随风散失。不过,写信的心境,收信的心情,在历史的卷帙上,如墨色清丽,力透纸背,如刀刻石凿,突兀在曾经的岁月里。

如今,还有人在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要求先生写一封情书,非常智慧的做法。见字如面,白纸黑字,逃不走的海枯石烂,比誓言真。

见字如面,见面容易,见字已难。



点击打开【佳音巷】专题


编辑:杨霄
二审:卢嘉乐
三审:章果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佳音巷

精彩评论( 0

打开APP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