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爱猫人士很多,为了家中可爱的小猫咪没少投入。那么,古代“铲屎官”的日常是什么样子的?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富贵人家与平民之家就以养猫为乐,在当时的市场上,不仅有宠物售卖,甚至已出现专供猫粮的商贩与为猫服务的行当。陆游笔下“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温暖场面是当时“铲屎官”的常态。
狸奴、衔蝉就是猫的昵称,在宋朝人的观念里,猫不是宠物,更像是一位新的家庭成员。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录的一个故事可谓荒唐:秦桧孙女封崇国夫人,养了一只狮子猫。一日,这只猫突然跑丢,为了找猫,秦府竟然动用官军全城搜索,还立下了时限。时限到了,猫还没有找到,临安府急得把秦府周围人家全给抓了,而且要弹劾搜猫的官兵。官兵十分惶恐,四处张贴猫图,只要是狮子猫,全都抓来。最后,临安府尹听了别人的劝谏,才停止行动。
文人墨客对猫咪更是情有独钟。宋徽宗画《耄耋图》、陆游写《赠猫三首》……他们都喜欢给猫画画写诗,就像现在的宠物博主会给猫拍可爱的照片。在《全宋诗》中,“狸”出现402次,“猫”出现184次;《全宋词》中,“狸”出现2次,“猫”出现3次。加起来“狸”“猫”总共出现591次,远远超过唐代诗词中“狸”“猫”的出现频次。
宋徽宗《耄耋图》(局部)
陆游算得上是当时的第一猫奴,甚至有“自古猫奴看宋朝,宋朝猫奴看陆游”的说法。陆游家里就养了十几只猫,给每一只猫都起了名字,比如说粉鼻子、雪儿、小於菟。而且还给它们写诗留念,一写就是几十首。《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写道:“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一时间很难联想到他是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热血男儿。
诗人林逋对猫的宠溺可与陆游相媲美,他面对猫咪时的言语姿态比陆游更显卑微。《猫儿》一诗中说:“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一字一句,无不显示出林逋对猫咪的放纵和喜爱,即使猫咪不抓老鼠,也给它找好了理由。
宋朝人对猫的喜爱达到虔诚的状态,民间有“聘猫”的习俗,也称之为“纳猫”。意思是买猫不能叫“买”而叫“聘”,若你想养猫,就要像嫁娶、迁屋、动土这类大事一样,进行一套繁琐但有趣的流程。
宋朝人想挑一只心仪的猫咪,可不像现在去宠物店随便挑一只那么简单,你得仔细观察猫咪的外貌、性格和习性,确保它能与你和谐相处。挑好猫咪,接下来就得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聘猫。宋朝人非常注重日子的吉凶,一般参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类编历法通书大全》等书籍,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写下纳猫契。纳猫契更多是一种仪式感,上面的文字往往是一些吉祥话,记录着对猫的期许,诸如“无息鼠辈从兹捕,不害投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
聘猫怎么能少了聘礼呢?宋朝人聘猫的聘礼可丰富了,有盐、糖、茶叶、芝麻等,还有小鱼干。黄庭坚《乞猫诗》写道:“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这些聘礼不仅代表了你的诚意和尊重,还寓意着猫咪能给你带来好运和财富。相传浙江人习惯用盐聘猫,因为在方言里“盐”和“缘”读音相同,可以讨个好彩头。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近世。
养猫热创造了一批新的就业机会,在宋代的市集上,已经出现专门的宠物市场。《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记载了北宋汴梁城中的各色小买卖,其中就有猫食店,“若养马,则有两人日供切草。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专门制作和销售猫用食物的猫食店开始在城市中出现,所出售的猫食包括猪肝、猪肠、小鱼和泥鳅,甚至还有羊肉、鹿肉。《夷坚志·高氏饥虫》中就记载了一位宋朝从八品官员的母亲以鹿肉喂猫的故事:“从政郎陈仆,建阳人。母高氏,年六十余……畜一猫,甚大,极爱之,常置于旁,猫娇呼,取鱼肉和饭以饲。建炎三年夏夜,露坐纳凉,猫适叫,命取鹿脯,自嚼而啖猫,至于再。”
《冬日婴戏图》(局部)
在解决了宠物的温饱问题之后,热爱生活的宋代人紧接着就开始想方设法来讨自家猫儿的欢心。今天养猫家庭必备的猫玩具——逗猫棒和猫薄荷,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开来。北宋画家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描绘了两个总角之年的孩子与一只长毛狮子猫逗趣玩耍的情景。画中白衣小儿手中所持的那根带孔雀羽毛的彩色小旌旗,就是一根高级的逗猫棒。猫咪美容也少不了,当时称为“改猫犬”。原来那个时候流行养狮子猫,这类猫毛发浓密,毛有四五寸长,需要勤打理。因此,“改猫犬”服务就应运而生。
回顾宋人的“撸猫史”,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如今“猫奴”一词的由来了。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