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为叶熙、右为王廷扬,后排左二为方豪
1933年6月2日,浙江教育界名宿叶熙与朋友徐荣勤、邢志林、金玉想三人,前往白沙游览,历时两天半,徒步往返百余里,冒雨而归。回家之后,兴之所至,他一口气写下30首诗,把整个游览过程记录下来,称为“白沙纪游三十咏”。用叶熙自己的话说,“虽倦亦乐,不可无以纪之”。这30首诗,刊登在省立第七中学高中师范科的《丽泽》上。金华名流王廷扬,读后触动思绪,诗兴大发,和诗24首,刊登在杭州《晨光》周刊上。两位金华名人一唱一和,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叶熙游览的行程是:2日下午出发,经朱基头、西湖塘、吕塘、黄碧塘,到达长山;次日经过白沙溪第二堰、福建铺、昭利侯庙、琅琊徐、白沙港,自西口(泉口)回长山,又游览长山伏龙庙、朱大典破浪轩;4日遇雨,游兴不减,经窑头村、油塘到石门,览鹊门古迹,登东殿山,观倪氏宗祠,过唐宅,达西关,穿五百滩,回城。
初看这条旅游路线没什么,但读了叶熙的30首诗后,才发现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金华先贤专线”,涉及朱大典、卢文台、倪允才、何基、唐仲友等诸多金华先贤。下面,我们不妨跟着叶熙的脚步,走一走。
叶熙“金华先贤专线”游览图
先贤一:朱大典
“狼奔豕突失承平,我效昌黎祷岳衡。不愿青龙常蛰伏,起施霖雨慰苍生。”(第19首《又伏龙庙感怀》)
朱大典抗清的壮举,颇让叶熙感动。到长山,免不了要缅怀抗清英雄朱大典,故而写下这首《又伏龙庙感怀》。朱大典出生在长山附近的五家村,少时因家遭败讼而迁居长山,栖身于长山村北的伏龙庙中。伏龙庙附近有一所徐氏私塾,朱大典便常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东家被朱大典的好学精神感动,破例免费收他入学伴读。朱大典发奋苦读,并于1616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
登上伏龙山,可望见北山诸峰,叶熙举目远眺,心胸豁然开朗,便有“北控南蟠气自雄,遥遥势与洞天通。千峰横碧双溪外,万顷腾青一瞥中”之句(第18首《伏龙庙山头远眺》)。徐氏祠堂,中有匾额“仁兴堂”,为朱大典所书。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曾遭损坏,所幸后人加以修复,匾额尚在。
先贤二:卢文台
瞻仰卢文台是此行的重要一环。
第二天,叶熙与友人向汤溪境内出发。“西仓踱过便东山,列嶂千重水一湾”(第11首《翌日向汤境出游》),路左边是诸山环列,右边是流水一湾(白沙第二堰),风景绝美。所过村庄,沙滩平坦,流水潺潺,松涛阵阵,茅屋稀稀,颇有陶渊明隐居南山的意味,“沙滩五六松杉密,茅屋两三鸡犬稀”(第12首《沙滩福建铺》)。终于到了白沙卢村,进入昭利侯庙瞻仰卢文台。
卢文台,范阳人,讨伐赤眉有功,东汉建武三年(27)率领手下官兵36人隐居金华南山辅仓(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垦荒种地,率部将和当地老百姓,运用“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法,在白沙溪上拦水筑堰,开渠引水灌田,名“白沙堰”,自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序幕,造福一方百姓。为表彰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7次追封。两岸百姓感念卢文台恩德,亲切地尊称其为“白沙老爷”,并为其塑像建庙,永祀纪念。叶熙参观后,感慨万分,挥笔写下诗句:“云台诸将打工镌,钟鼎旂常已渺然。独为农田开水得,垂名食报万千年。”(第13首《昭利侯庙》)
先贤三:倪允才
石门倪氏望族倪允才,叶熙非常仰慕。
倪允才,人称“季原先生”,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初授福建龙岩丞,后迁京师为国子助教、太学博士,晚年辞官归乡,讲学于“季原书堂”,乡人与学者皆称为“季原先生”。学馆弟子,多为族裔家亲,族孙倪瑀、倪公度、倪普、倪澄,以及世称“北山先生”的何基,名动一时。
叶熙此次游览,第一天到达吕湖(即现在的吕塘)时,误以为到了碧湖(石门湖),故有一首《误寻季原堂遗址》(第5首):“欲就先贤索古观,吕湖误作碧湖看。季原堂址当何在,着意猜寻取尚难。”后来才知道碧湖是石门湖,并非吕湖。回程中,特地改道从石门回城,路遇大雨,“短装赤胫而行”,心中也非常乐意,“曲径高低泥滑滑,漫游快意也消魂”(第21首)。到了石门,游鹊门古迹,登东殿山,览倪氏宗祠。游览鹊门古迹后,叶熙写下“鹿田羊石又龙台,何似鹊门喜气来”之句。可惜的是,叶熙去时,鹊门古迹已近荒废,所以又有“道学文章原不偶,今余两础伴莓苔”(第25首)的感叹。
倪氏宗祠有石香炉,据说有拭尘之奇,全祠不生尘点,名为“拭尘炉”,不时有人偷刮炉石用以疗病,族人平时将该石炉藏到柜中。叶熙想到了楚辞之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遂作诗句“此心不肯随灰冷,世俗尘埃总厌憎”(第27首)表达对坚守道德品质不留污点的追求。
先贤四:何基
北山先生何基,与石门倪氏有深交。何基是金华北山后溪河人,一代儒学大师。终身谢官不仕,著书讲学,八十一岁病卒。其史学论理对“金华学派”“浙东学派”均有较多的充实创新,学识贡献极大,为北山四贤之首。卒后以学士之礼,葬在乌石屏西逾山半里许一个叫油塘的地方。
何基是北山人,卒后为什么会葬在石门附近的油塘?有人推测,何基之初从学先师便是龙门倪氏、国子助教倪允才先生,后从朱熹弟子黄榦,其族孙倪普时已官至尚书,功名显赫,公度、公武、公晦一门三孟,皆与何基、王柏等世为至交,情谊甚笃,这是何基卒后葬于石门附近的原因。可惜的是,何基墓自南宋经元至明初,安然二三百年,但到明中,却有豪强侵田毁墓。叶熙去时,“四周皆荒草”,而近墓诸山,多栀子花盛放。叶熙感慨:“诸峰奔凑郁苍苍,神道碑存惜秽荒。”(第23首《油塘何文定公墓》)
伊洛精神今何在?“随山散作栀花香”,余味悠长。
先贤五:唐仲友
回程中,叶熙一行不忘特意经过唐宅。因为他听说唐宅是宋儒唐仲友所居(有人考证,可能是唐仲友后人世居),仰慕唐仲友的才学,称其“才学冠绝一时”,“与永康陈同甫(即陈亮)齐名”,那是必定要去的。“烟树茫茫又一墟,原来仲友旧村居” (第28首《过唐宅有感》),可惜的是,此处周围景色早已萧索一片,物是人非,难免生出“抹煞当年老著书”的感慨。
叶熙:何许人也
这个一口气写下30首诗的叶熙,何许人也?叶熙(1878—1949),字春台,金华人,民国时期浙江教育界鼎鼎有名的名宿。清末拔贡,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现杭州师范大学)斋务长,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和第七师范学校达25年之久,金华教育会会长。与方豪、王振声等人创办金华教育界刊物《丽泽》,也是《浙江省立金华师范校歌》的词作者。1925年,与钱兆鹏、王廷扬、金品黄等人发起创办八婺联合县立女子中学(金华四中的前身),并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47—1949年,任八婺女中校长。
王廷扬:和诗二十四首
王廷扬读了叶熙的“白沙纪游三十咏”后,和诗二十四首,与叶熙有不同的感悟。如《破浪轩》:“慷慨当年破浪轩,长流正气在人间。三王悔祸应知晚,却向三王覆辄前。”《昭利侯庙》:“云台诸将多穷盗,释甲归田岂偶然。更始来时翻杀我,吁嗟青史记当年。”《季原堂》:“闻说堂名便不欢,今时可作昔时观。何人省识贫非病,数到前言尚两难。”《何文定公墓》:“黉宫两庑夷为廐,岂惜先儒一墓荒。大道从知在屎溺,何人一瓣寄心香。”《唐仲友旧居》:“冤狱翻从严蕊白,远从千载吊遗居。先贤手泽吾犹幸,及见流亡海外书。”
王廷扬(1866—1937),金华蒲塘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后又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省议会议员等职,著有《湖山草堂集》《山鸟山花馆文稿》。
这条“旅游专线”凭什么吸引这两位金华名人?是什么触动他们,让他们一唱一和写下54首诗?我想,主要是这条专线由诸多的金华先贤串成。游览这条线路,等于是瞻仰了一座流动的金华先贤展览馆。我们期待,金华能重新开发这条线路,让金华先贤重放光芒,熏染后人。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