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爆火,谈谈年代文中的光辉岁月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记者 郑宇恒
2024-12-01 06:12

从《大江大河》《乔家的儿女》《风吹半夏》,再到近日迎来大结局的《小巷人家》,一系列国产年代剧用人物的成长故事,反映社会变迁,不仅唤醒许多中老年观众的集体记忆,还引发年轻观众的热烈讨论。

爆火的年代剧大多有一些共性:充满年代感的场景道具、贴近时代的故事桥段、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不仅得益于导演、编剧的推敲,还有原著小说的功劳。

与年代剧相对应,以上世纪60至90年代为开篇背景的网络小说,被统称为年代文。那是一段与现在相隔不远的时期,不论是通过祖辈讲述,还是亲身经历,其中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不言而喻。

在前文提到的年代剧中,《大江大河》根据小说《大江东去》改编,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讲述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的故事;《乔家的儿女》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从1977年到2008年,乔家五兄妹相依为命、彼此照顾的故事;《风吹半夏》根据小说《不得往生》改编,女主许半夏白手起家,在上世纪90年代的钢铁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小巷人家》改编自同名小说,将故事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棉纺厂家属区小巷,讲述几个小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几部小说各有特色。《乔家的儿女》突出“小家”的概念,社会年代是背景,乔家老院中的家长里短是主体;《大江东去》用年份作为每个章节的标题,强调纪年式的大时代叙述,用群体命运与个体沉浮构建社会变迁;而《小巷人家》注重个体与时代的交互融合,细腻温暖的微观叙事,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小巷人家》的故事开始于1977年,苏州棉纺厂改造了一条小巷,分配给职工做宿舍。宋莹与黄玲都是纺织工人,她俩带着自己的家人,搬进了一方小院,逐渐从陌生人成为至亲好友。读者可以在情节的推进中,感受到传统婚姻关系的温馨、青春爱情的纯真,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爱。

如何呈现原汁原味的年代感,是年代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难点。

11月13日,《文艺报》发表了一篇对电视剧《小巷人家》原著作者、编剧大米的专访。大米分享了她创作小说时的灵感来源,以及在改编剧本时做的功课。

那是一个充满变化与机遇的时代,恢复高考、知青返城、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大米通过生活细节营造时代氛围,她认为只有将人物置于柴米油盐中去行动,才能表现出年代的烟火气。

孩子们在书摊上看的小画书,就从文化角度反映社会变化。小巷附近刚出现半公开半地下的书摊时,摆的是《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连环画;后来增加了书籍种类,可以找到《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少儿科幻杂志与《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书中的电视机还经常充当报幕员的角色,屏幕内外相呼应,既介绍当时的背景,也推动情节发展:

小巷中的孩子中考结束后,书中写道:“月底,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家家户户都守在电视机旁看转播。许海峰拿到中国首金后的第二天,中考分数线下来了,林栋哲低分险过一中分数线,和庄筱婷再次做了同学,向鹏飞过了普通高中和技校的分数线。”

棉纺厂要精简人员时,书中写道:“电视新闻里播放百万大裁军的报道时,小巷里压根没人留心这条新闻,更没人意识到这条新闻和棉纺厂息息相关。”

……

年代文艺作品受到大众的关注与喜爱。可询问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你愿意回到过去吗?

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愿意。

这在《小巷人家》中也能找到原因。故事接近尾声时,黄玲与丈夫庄超英第一次走进商品房,两人连连惊叹,毕竟以前得去公共水龙头拎水、上公厕,谁都向往住上每层都有水房和厕所的筒子楼,而孩子们刚毕业就住在有独立厨卫的房子,这是上一代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不过,落后的生活条件无法掩盖过往岁月的光辉。有人向往那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认为遍地是机会与黄金;有人羡慕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蓬勃而有朝气;有人赞美社会环境的朴素,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

年代文艺作品作者能在真实的过去与美好的记忆之间找到平衡,讲好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年代剧导演会用暖黄的色调为画面增添滤镜,展现旧时光里的暖意。

小说与电视剧的呈现方式不同,都能让人们从已过去的年代中获取能量,从而更珍惜当下的好光景。


编辑:夏斌婷
二审:章果果
三审:王春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全民阅读时间

精彩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