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金华晚报全新栏目《体验报告》正式上线。这是一档角色体验类栏目,每期内容,记者都会以“第一视角”体验的方式展开报道,遇见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般的事,引发深一度的思考。每一次体验,都是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都是在带着读者抵达不能抵达的现场,记录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过程。
烹饪中,酱油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品,烧菜、蘸碟,鲜香美味,挑逗食客味蕾。市面上酱油种类缤纷,对老饕来说,古法酿造工艺制作的传统土酱油才是万里挑一的那一个,其中就有罗埠酱油。
初冬的暖阳下,我穿过金华开发区罗埠镇的老街,循着浓郁的酱香,来到弄堂深处的罗埠老酱坊,体验酱油的非遗酿造技艺。
古法酿造 跟时间拼品质
“面东南西北中迎天下客,调酸甜苦辣咸以味服人。”罗埠老酱坊正门口,一副对联吸引我的注意,道出了酱坊用“味”迎客的特色。
走进大门,晒场上400余只酱缸整齐排列,有的刚发酵完成,有的已经过了几个月的日晒夜露,在阳光沐浴下,它们散发出浓郁厚重的酱香。
“今天你的第一个任务是翻酱。”一声令下,把我从阵阵香气中唤醒,眼前这位年过五旬的潘志忠师傅便是我此次体验的老师。潘师傅有20多年古法酿造酱油的经验,是酱坊里的第一把好手。
穿上装备,说干就干。潘师傅选择一缸已经酿造4个月的酱醅,先取下酱缸上的大竹盖,揭开纱布,再拿起一把长木耙,用力把它伸到缸底,沿着缸壁旋转,并一上一下翻捣,让表面深色的酱醅往缸底去。潘师傅说,晾晒期,夏天天天要翻酱,冬天每隔三四天翻一次酱,让酱醅晒得均匀,酱油品质才能好。
理论都懂,但在实践环节,我却费了一番功夫。别看师傅只是上下捣鼓,其实每操作一次都有很大阻力,我力气小、身高有限,为了能一耙到底,得使劲踮起脚尖,让身子往前倾,没来回几次,身体便微微发汗。一旁的潘师傅鼓励我:“翻酱需要不少体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傅们还常常穿着鞋套站在缸沿上操作。”我暗自佩服:好功夫!
古法酿造最漫长的环节就是日晒夜露,用潘师傅的话来说是“靠天吃饭”。“今年夏天高温时间长,秋天也暖和,是一个不错的天气。”他介绍,酱油的主要成分是黄豆、面粉、盐和水,经过阳光照射之后,淀粉会转化为糖,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越高,酱油越鲜香。
经过8个月至一年的发酵,便可以从酱缸里取酱油,潘师傅继续领我学习。取酱油的工具比较简单,类似一个放大版的针筒,用手拉动杆子,酱缸里的酱油便通过管子流进备好的小桶中。
尽管已经过长达近一年的等待,但此时的酱油并不适合大量食用,从色泽上看,它与平时餐桌上的酱油也不尽相同,更厚重、浑浊。“取好的酱油还需经过压榨、过滤、灭菌等环节,但可以小尝几滴,感受一下风味。”没等潘师傅说完,我用手指蘸上一滴放入口中,咸鲜味瞬间在口腔中蔓延。
翻酱、取酱油只是古法酿造中的两个环节,整套工艺还包括洗豆、浸泡、蒸煮、发酵、压榨等10多道程序,耗时久且复杂。就拿前期浸泡黄豆来说,夏天气温高时需要浸泡五六个小时,到了冬季需要10余个小时。再如发酵的前三天,每隔半小时就要人工观察发酵状态,并严格控温。
技艺传承 酱香飘得更远
罗埠老酱坊始于1894年,前身是由原汤溪县下潘村章寿南、章伯南两兄弟开办的隆泰益官酱园。130年来,酱坊虽几经易主,但由于始终坚守老手艺,出品的酱油酱香浓郁、味美纯正。口口相传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食客,他们来自罗埠本地、周边地区,甚至省外城市。2018年,罗埠酱油传统酿造技艺被评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打响罗埠酱油品牌。
学习的半日里,酱坊零售区人来人往,尽管是工作日,前来买酱油的顾客一拨接着一拨。“很多人是冲着刚上市的特级酱油来的,一买好几大壶。”酱坊负责人孙晓娟从早上8时为顾客打酱油起就没有停歇,“特级酱油品质好,产量低,一年只有一批,老顾客抢着来,要是赶上周末,一上午能卖800斤,供不应求”。
方国庆骑了40分钟车从九峰水库赶来,他每年必到酱坊买两次酱油。“吃了十来年了,每次买十几斤。在上海的亲戚也常让我给他们寄,对我们来说,这是家的味道。”
好手艺需要传承。孙晓娟说,目前酱坊多年纪偏大的老师傅,古法酿造工作很辛苦,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好在随着近几年罗埠酱油品牌越来越响亮,酱坊也吸引了两位年轻人,85后余亮便是其中一位。
“刚接触传统手艺时,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经验不够,常常要推翻重来;另一方面是对身体的考验,夏天在40℃烈日下翻酱,冬天通宵值班,半夜观察发酵情况……”余亮说,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把传统手艺留下来,传承好非遗文化,感到很自豪”。
年轻人的加入给罗埠老酱坊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酱坊积极打造成研学基地,吸引众多中小学生、海外留学生到访,让酱香飘得更远;开通抖音等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路,让品牌走得更好。
站在院子里,孙晓娟和余亮时常畅想:百年后,甚至千年后,古法传承的罗埠酱油,依旧能散发出独有的酯香气,走进食客餐桌……
记者手记
罗埠酱油秉承“一滴鲜香,一年深酿”的百年古训,得到顾客和市场的认可,这背后离不开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他们年过半百,终其一生,只为一事,不惧枯燥和漫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丰富了人们对餐饮文化的品尝水准,保护并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位和内涵。
这更离不开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应对变化,需要不断创新。打造更丰富的制作场景、科技赋能提高产能、用好互联网开拓销路……以创新促传承,把老手艺留住。
唯有岁月的积淀、精湛的技艺、用心的传承,方能让罗埠酱油飘香万里。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