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 帆
诵读:马 鑫
在小城里写诗,并没有诗和远方的惬意。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洽。
让过多的、无用的情绪,有个发泄的出口,也让敏感有个安放之地。那些历经岁月与生活的伤口,在诗里面结疤,而后透过文字掉痂。诗歌对我个人而言,就是自我救赎。
对诗歌的热爱,要追溯到初中时期。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诗,如艾青《我爱这土地》和徐志摩《再别康桥》等等,着迷于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于是开始照着葫芦画瓢。恰是多愁善感的年纪,像一粒新生的种子,对待外部世界如同抚触土壤与气候,个人感受仿佛空气,虚无却受其影响。
十三四岁的年纪,最喜欢傍晚时分,走到学校墙外的田野里,坐在田埂上,看着晚霞魔幻般地将整片天空绘色,眼前空旷的大地似乎成了调色盘,油然而生的落寞感,被我歪歪扭扭地记在本子上。后来,这个本子被我遗失了,成为少年时期最遗憾的事。
好多次,在睡梦中,反复尝试着哭着去找回本子,却永远找不回来了。那是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文学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意义,似乎是上天给予我的恩赐。
小时候,和学校大院里其他老师的孩子们比起来,显得笨拙,后知后觉。一个自卑的孩子,只得把忧伤写进文字,在孤独中搭建起自己的文字家园。真正在文字中得到安慰,是读初二那年,语文老师意外地在课堂上读了我写的文章,夸我写得很好,还把作文贴到了公示栏里。看到那么多人站在公示栏前读我的文章,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骄傲。这一缕阳光照亮了我自卑的阴影,让我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是我爱上文学的前奏曲。
到了高中,加入文学社,向全国各地的刊物投稿。当时刊物上有刊登寻找笔友的广告,通过信鸽,我也有过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笔友。信中,我们聊学习,聊彼此的文学梦,这片广阔的虚拟世界,为我编造了梦的摇篮。
高中三年,为文学梦挥洒过不少汗水和泪水。高考结束后,我每天伏在桌上写小说,书名叫《青春随风》,写高中三年发生的故事。
直到上大学,读了计算机专业,每天忙于研究如何编写程序代码,文学被我遗落在了二进制的角落。
参加工作后,算是真正意义上不靠父母亲,而是靠自己生存。后来,结婚生子,文学梦早已像个泡沫,消散在生活的琐碎里。
每回遇到作家朋友,我总会说:为时太晚。毕竟朋友们都是从学生时代一直坚持写到现在。而我在中间断笔的这些年,错过了多少积累沉淀和机遇呢?当我悔恨,再次提笔,为自己的心灵重新搭建文学家园,大概是在十年前。
那种少年时熟悉的感觉,在文字堆里,渐渐找回来了。在文学的舞池里,我似乎成为新的舞者,诗歌和小说成为我新学的舞步。我是如此渴望,在舞池里能舞出自己的风采。
于是,我爱上写诗。在生活的这座小城市里,安静地写诗。
我在这座小城里,平凡无奇,像小城的历史一样,日复一日,书写着自己身上的斑驳痕迹。古人们在这座小城留下的丰功伟绩,我不想单纯当个歌颂者,只是努力当名追随者。
写这座城市里的景物,走来走去,始终没有走出去的乡愁;写同样的小人物,怀着悲悯之心,抑或是感恩之心;写家人,那些平常且密布的陪伴;写自己,快乐或落寞的情愫;写文学,每日埋在案头间的丰裕收获;写感悟,像一株植物感受着一年四季的变化。
尽管有人会说,诗人只不过是无病呻吟,与他人无关的一场文字秀而已。但我觉得幸运,当一名小城诗人,很知足也很幸福。因为我深爱,因为诗歌承载着我生命的一切。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