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宽兵/摄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文章▲
作者:红朵
诵读:皋海波 方向
“青山横灵岳,绿水绕东溪”,原灵岳乡所在地郑店村依山傍水、田畴纵横,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里也是黄宾虹胞妹郑乃耐的家乡,她与胞兄黄元秀创办“乃耐小学”并让孩童免费入学的义举感动了十里八乡,为当地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他们早已作古,但潺潺的东溪水记得他们,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多少曾经也出自这所学校,受过他们的恩泽?溪流从东溪水库蜿蜒而下,流经之处,炊烟袅袅、绿树成荫,孩童在树下嬉戏,好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郑店,在古朴之中自有清风正气。
虽然工作的学校离此地并不远,但包括这次采风活动,我也只涉足过三次。头一次拜访时便不由惊叹,感觉深山藏古寺一般,没想到本地竟有如此淳朴之处,秀色可餐却不知其美。此后,郑店村的信息便隔三差五传来,比如有同事带着家人穿上戏服去体验了一把,朋友圈发的图片很快收获一波怒赞。原来婺剧也可以如此新潮好玩!
没想到《金华文艺》主编周玥在此之前就与郑店村结缘,作为文化特派员,她主动承担起了“艺术乡建”的重任,几次三番从城区跑到乡下,为郑店村注入了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元素。她利用郑店村的婺剧优势,将潮流元素与传统婺剧相结合,策划创作的“潮婺剧”沉浸式游村项目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关注。在周玥的引导与推动下,这个原本隐士一般的寂寂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婺剧展馆里,除了陈列在橱窗里的老戏服只可远观而不可触摸之外,许多鲜艳夺目的新戏服以及做工精美的头冠可以任由游客自选,再戴上头套精心装扮成戏曲里的各色人物。馆中一面缀满松果的白墙上,井然有序地挂满了照片,游客们“粉墨登场”,定格下了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婺剧从高高的舞台上走下来,变得亲民有趣而让人倍感亲切,这一波操作让年轻的心跃跃欲试,以玩乐的心态靠近艺术,我想这也正是“潮婺剧”的魅力所在。
郑店村的婺元素几乎无处不在。一走进村口,迎面墙壁上彩绘的巨幅婺剧花旦眉目如画,满头珠翠。而另一边的墙上,还搭建着几层楼高的脚手架,这又是另一名婺仙女,她身着彩衣,莲步轻移,画师正蹲在脚手架上给女子上着最后的油彩。东溪缓缓流过郑店,一座蜿蜒曲折的廊桥横跨其上,稍微留意下,你便可以见到鹅卵石上的婺剧脸谱、画框里的婺剧经典人物、坛坛罐罐上的画作……随手拾得皆是“婺”,就连空气里都是婺剧的味道。
陆旭升 王特桑/摄
没错,郑店人已经把对婺剧的热爱融入骨子里。早在清朝末期,郑店婺剧团便已建成,平时下地劳作,等到秋收以后便经常为四邻八乡所邀约,登台唱戏,很是博得观众喜爱,其间也出现过几位婺剧名家。在婺剧展馆,我们看到了几张黑白照片,那是郑家班出演大戏的情景。
婺剧馆里,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些五彩斑斓的戏服,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周玥说,郑店人对这些戏服很是珍惜,由于真丝不便清洗,便常常拿出来放在阳光底下铺平晾晒。每一件戏服上都是累累的丝绣,比如官服上的水波纹,凭感觉就很厚实,真不知绣进了多少针线,耗费了绣娘多少个日日夜夜。戏服上,蝴蝶似乎振翅欲飞,花朵姹紫嫣红,每一件都如一座花园,让人流连不舍。这些戏服对应着不同角色,已成为郑店村的珍宝。“灰尘没有落在戏服上/光阴却雕刻了容颜”,郑店村的戏痴们一代代老去,不变的是他们对婺剧的那份热爱。
展馆里还陈列着花冠、脸谱、各色幻灯机和各类乐器。村民们多才多艺,自己手工打磨了这样一支种类齐全的“民乐队”,如今,吹奏的人已去远游,它们一同陷入了沉默的喧嚣中。
外面忽然锣鼓声大作,几名村民早已穿戴齐整,她们头戴大花冠,后背插着几面小彩旗,威风凛凛地在台上唱了起来。她们的眼睛明亮有神,嗓音清脆悦耳,真有女将潇洒豪放的气概。古旧的舞台霎时变得明丽显眼了,台下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有的推着婴儿车,有的抱着娃,一个个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似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台上。
待到她们下得台来,倏忽间也不知道转进了巷子里的哪扇门中,我所知道的是,她们对这样的身份切换早已视之如常。“上得舞台,下得厨房”,这些女子不论来自哪里,如今都与郑店黏合在一起,因爱好婺剧而如此灵动精彩。“我家有四代都是唱婺剧的……”一转头,还未卸妆的女子在和采风团的人说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周玥仿佛一块磁石,她在哪里,村民也会跟随而至,她和他们在细声规划着郑店婺剧的明天,我感觉到了他们蓬勃的信心。是的,未来,郑店婺剧定会大放异彩,因为民间的基础是婺剧这棵大树得以繁茂的根系所在。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