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婺剧首次出海访演,53次出境访演,遍及35个国家和地区。6次受邀在新加坡演出,其中2015年更是两度受邀演出……这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下简称浙婺)经典剧目《白蛇传》的“出海战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戏的《断桥》一折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同时,浙婺的梅花奖都与这折戏有关——从陈美兰的“青蛇魅舞”到张建敏的“白蛇绝唱”,到杨霞云的“人蛇合一”,再到楼胜的“许仙十三跌”……其中,陈美兰更是凭借“小青”在25岁那年摘得婺剧第一朵“梅”,这也婺剧最年轻的一朵“梅”。

今年,在乙巳蛇年的加持下,浙婺的《白蛇传》又意料之中爆火了。
央视《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中国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活动、浙婺春节下乡首场演出等,处处皆有这出好戏的身影。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的《白蛇传》于正月十二在中国婺剧院演出,开票不到半小时就被抢了不少,足见其火爆程度。
还有个好消息——去年顺利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的婺剧电影《白蛇传》,有望于今年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一出戏为什么能在这么多的晚会、活动中频频受邀,且如此叫好又叫座?请随记者一探它的“出圈密码”。

从“天下第一桥”说开来
如果有人问,婺剧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哪部?《白蛇传》必然名列其中。
1962年婺剧进京演出,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断桥》,周恩来赞其为“天下第一桥”。《断桥》就是《白蛇传》中的一折。经过一代代婺剧人的不断精雕细琢,《白蛇传》已成为婺剧经典剧目之一。
许仙和白素贞跨越人妖界别的爱恋传说,早就广泛地被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种搬上舞台。婺剧与它们有何不同?
“文武兼具。”浙婺副院长黄庆华骄傲地答道。婺剧有句俗语叫“文戏踩破台,武戏慢慢来”。一般来说,文戏应该是细腻的,但婺剧不同,要让观众感觉过瘾,文戏要有更多的情绪起伏;武戏却要静下来,为了让观众看到细节,就要增加动作的造型雕塑感。《白蛇传》就很好地展现出婺剧的这个特色魅力,素有“唱煞白蛇,做煞青蛇,跌煞许仙”的说法。如白蛇和小青的“蛇步”“蛇形”显示出“神人一体”的舞姿,《断桥》一折更是婺剧“文戏武做”的经典代表剧目。
《白蛇传》作为浙婺的看家戏,由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出品,现多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以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得主陈丽俐做主演。主创团队将《断桥》正剧喜做,用上了多种戏曲表演的技巧和功夫,产生了很多惊险嬉闹场面,令人惊艳、回味无穷,比如楼胜饰演的许仙一出场就随着剧情发展带来高难度动作“十三跌”。
也因为题材足够经典,故事广为人知,《白蛇传》成了浙婺外出与其他剧种交流常用的剧目。不说今年浙婺在山东卫视春晚《白蛇传·前世今生》、央视《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山水情缘》等多台晚会中与多个剧种的合演、创演,很多年前,这出好戏就已经被用作戏曲界互相交流学习的范本。
“《白蛇传》不仅是婺剧的代表曲目,长三角地区的昆剧、锡剧等戏里都有。”杨霞云还记得,2021年,中国婺剧院就上演了一出让戏迷留恋至今的好戏: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昆剧、京剧、黄梅戏、婺剧、锡剧南北五大剧种,共同合作了一场《白蛇传》。来自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无锡市锡剧院、上海京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昆剧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奖项获得者以及优秀青年演员们,融合南腔北调,在舞台上展现了长三角不同音乐、不同声腔系统起承转合的戏曲之美。
这场创新的《白蛇传》由《游湖》《端阳》《盗草》《水斗》《断桥》五幕组成,五个剧种各演一幕,各有千秋。
五剧同台,演绎出独一无二的《白蛇传》,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这样的融合尝试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用戏曲搭起了长三角文化沟通的桥梁。
“这些年,我们带着婺剧走出金华,多次登上央视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重量级舞台,演出足迹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婺剧所到之处,都能赢得经久不衰的掌声?归根结底,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白蛇传》能火出圈也在于此。”杨霞云说。
最先锋
从引入舞蹈造型到转化为大电影
当然,只凭经典并不足以出圈,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
“经典剧目浓缩了传统戏曲最精彩的表演手段,经典传承是演员学习和掌握这些手段、迅速成为优秀表演艺术家最有效的途径。但老戏不仅要老演,还要常演常新、继承并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传统戏曲更好地存活在舞台上,并受到观众喜爱而代代发展下去。”一级导演、《白蛇传》编导、《白蛇前传》许仙扮演者徐勤纳告诉记者,在《白蛇传》的早期版本中,动作设计还没有这么多,造型也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在他看来,婺剧《白蛇传》经历了两次大创新:第一次是从《白蛇传》改编成婺剧版的《白蛇前传》,更新了剧本和演绎方式,推出了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等一批优秀的婺剧表演艺术家;第二次是创排沿用至今的青春版《白蛇传》,发掘了杨霞云、楼胜、陈丽俐、巫文玲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两次创新都有不小的阻力,幸运的是都成功了。这也证明浙婺的剧目创新之路走对了。”
《断桥》徐勤纳饰演许仙,徐汝英饰白素贞
徐勤纳说,他在改编婺剧《白蛇前传》剧本的时候,对戏中人物的刻画下了很大心力,重在体现“真情”,像“许仙十三跌”就是他融合剧情创新的成果,他们还在剧中创新性引入舞蹈元素,在服装、造型、舞美等方面下足心思,给白娘子、许仙、小青加了几处仿若雕塑的造型。“这在当时都是很先锋的尝试,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剧情张力。”徐勤纳说,几个造型是剧团邀请浙江歌舞剧院的老师帮助设计的,反复揣摩调整了许多次才有了如今大家每每看到都觉得眼前一亮的模样。再后来,青春版《白蛇传》把华美的布景、绚丽的灯光、唯美的服装带到田间地头,名角们用精彩的演绎展现出环环相扣的剧情,很快成为浙婺下乡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浙婺蛇年下乡首日大戏
传统戏曲只有不断打磨,才能常演不衰。“现今丰富多彩的社会,地方戏曲剧种要想留住观众,不仅要传承好戏曲具有的写意、空灵、洒脱、神似、嬉戏的美学韵味,还要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挖掘和张扬地方剧种个性才有出路吧。”浙婺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说,浙婺因地制宜,重视挖掘身边的优质资源,把传统剧目作为践行守正创新的重点之一,加以改良精编,增加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悬念性,让传统婺剧艺术重新发挥价值。
同时,近年来,浙婺努力在“文武兼备”上下功夫。一方面,挖掘老艺人和其他剧种的绝技绝活,融入剧目表演,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如《白蛇传·断桥》中的蛇步蛇形等;另一方面,改良传统剧目,重视人物刻画,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婺剧武戏演员,强化武戏表现力,比如《白蛇传·水斗》中的武打群戏等,极大增强了剧目的观赏性,使婺剧焕发新生机。
“我们庆幸婺剧前辈留下了许多以‘文戏武做’见长的优秀剧目,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喜欢,但并不满足于墨守成规复排,而是想方设法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晓平说,《白蛇传》就是如此,传承到杨霞云、楼胜这一辈时,在保留传统底色基础上又融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根据演员的艺术特长再度加工提炼,剧情更加紧凑,可看性更强。“一部好戏,只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喜欢,才能有生命力。”这不,去年,婺剧《白蛇传》又勇往直前,在中国剧协和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电影拍摄。
电影拍摄现场 夏斌婷/摄
据悉,婺剧电影《白蛇传》不仅保留“游湖、惊变、盗草、削发、水斗、断桥”等经典场景,还将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既亲切又新鲜的观看体验。
“不同于舞台演出,电影拍摄是分段式进行,且对演员每一秒的动作和表情有着更高的要求。”电影导演刘学忠说,从舞台表演状态切换到电影拍摄模式,这对演出经验丰富的浙婺演员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不过,演员们都很给力,技艺精湛,领悟力强,且不怕吃苦,14天就顺利完成了拍摄,目前仍在紧锣密鼓的后期制作当中。该影片已纳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预计将在今年与观众见面。
育才不拘一格,只为最好的舞台
不论是出海访演还是全国巡演、下乡惠民,每次随团采访演出,记者和观众一样,总能在浙婺团队中感受到青春的生命力,在《白蛇传》中尤为突出。
“我被指定接班出演许仙的时候,在剧团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且正是一度想转行做化妆师的变声期。”楼胜回忆道,2005年的某一天,在剧团食堂门口,院长王晓平叫住他,让他唱几句《断桥》中许仙的唱词。楼胜唱完,王院长沉吟片刻后说:“如果让你演许仙,你会花心思下苦功夫吗?”“拼了命都要演好!”楼胜毫不犹豫地回答。之后,楼胜每天拼命努力,一早就到剧团,上午练基本功,踢、打、摔、翻、跌、扑不断,练就了“许仙十三跌”;下午练唱腔,跟着复读机不厌其烦地模仿,再加上老师指导,慢慢找到了发声的感觉,才有了如今唱腔高低声、真假嗓运用自如的许仙。
至此,楼胜饰演许仙,一演就是20年。对此,他很感谢王晓平院长这位伯乐,很感谢院团领导愿意不拘一格地给机会,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一代。“陈美兰、朱元昊、周志清老师等资深演员对我们倾囊相授,甚至毫无怨言地为我们配戏,并带领我们参加一个个重大演出,让我们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楼胜说,青年演员就像小树苗一样,需要雨露的灌溉,而这些支持就是最及时的养料,“希望婺剧今后能培养出更多的佼佼者”。
1985年复排白蛇传,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版《断桥》剧照
“戏曲艺术发展需要‘出戏’,也要‘出人’,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浙婺党总支副书记严立新说,浙婺⼗分注重队伍建设和⼈才培养,以戏带功、以功促戏。同时,畅通了⻘年演员的晋升通道。在浙婺,没有论资排辈的陋习,有的是名⻆和资深演员们为年轻后辈们让出舞台,为他们的迅速成⻓创造、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去年作为《白蛇传》主演白素贞登台的“00后”婺剧演员戴丽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00后戴丽霜、90后张莹、90后董旭阳
“《白蛇传》可以说代表了婺剧,也是几十年来前辈们孕育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能茁壮成长。”戴丽霜说,《白蛇传》家喻户晓,经过好几代老师们演绎,一代代传承下来,锤炼出了个个人物最细腻最准确的表演方式,每一步、每个动作路线都是固定的。作为新一代白蛇,她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我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从模仿开始,多听多练多感受。”
在金华下乡首次登台,杨霞云和楼胜两位梅花奖演员为戴丽霜这名四级演员配戏。杨霞云说,这是浙婺的传统,像她的老师陈美兰一样,浙婺很愿意给年轻人舞台,也一直坚持着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这样才能让婺剧青年人才辈出,搭建起更牢固的人才梯队。”如今,团里不光有“00后”白蛇,还在挖掘培养“00后”青蛇、许仙、法海……
此外,为了拓展演出机会、让观众尽兴而归,像《白蛇传》这样常被“点单”的经典剧目,浙婺会根据不同的观众偏好和不同的演出环境,创新编排出各色版本:根据演出对象编排,有“都市版”“农村版”“校园版”“海外版”;根据演出场合编排,则分成“经典版”“精编版”“浓缩版”等。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浙婺在坚守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拥抱时代,传承发展,让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婺剧,呈现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表演形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
我们相信,如《白蛇传》一般,古老婺剧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戏,焕发出更青春鲜活的生命力!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