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晚期肺癌不化疗行不行?浙四这个“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提供了“新方案”

金彩云客户端>义乌 记者 龚喜燕 通讯员 金南星
2025-03-05 21:00

从江西九江都昌县坐火车到金华站,再转乘轻轨直达浙大四院,过去这一年,66岁的老刘每隔20天就要走一趟。从最初要家人陪伴,到独自往返,这条线路他越走越“轻松”。昨天,记者在浙大四院的病床上见到老刘时,他刚乘坐了一晚的火车,但脸上丝毫未见疲态,“现在谁能看出来,我是一个肺癌晚期病人。”老刘哈哈一笑。

老刘的病,起于2023年。“那时候,人没力气,整天咳嗽,吃不下也睡不好。”家人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鳞癌局部晚期(肿瘤局限于肺部并侵犯周围组织,但未扩散到远处器官的阶段)。老刘的女儿在义乌做电商,“她说义乌的医院医疗水平比我们老家要好些,就把我接过来看病。”

老刘先是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治疗,起初效果还不错,“住院50天多天后,人感觉舒服多了。”考虑到女儿生意忙,他便回老家养病。没想到免疫治疗2-3个周期后产生耐药性,化疗效果下降,老刘的肺部肿瘤仍在继续进展。

据悉,因肿瘤位置临近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风险太大,且难以完全切除,放化疗又产生副反应,出现放射性肺炎。正当束手无策之际,去年3月,老刘的女儿打听到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在开展针对这类病人的临床研究,尤其是看到该院“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消息后,便果断带着父亲来浙四求医。

在肺癌治疗领域,浙大四院具备了“硬核实力”。去年7月,全省唯一认定的省级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花落浙四。该实验室带头人王凯教授是浙大四院和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的党委书记,他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作为核心专家参与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等指南的制定。

“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聚焦肺癌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研发新型诊治技术,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提高肺癌诊治能力、降低肺癌死亡率,填补了我省国际先进水平肺癌研究平台的空白。

去年9月,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浙大四院肺癌中心团队应邀赴美参加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世界肺癌大会。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孔铖英代表团队在大会上分享了最新临床研究“脂质体mRNA IL-2联合免疫检测点抗体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初步成果,备受全球肺癌专家的关注。

在上月公布的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名单中,浙大四院有2个团队入选,其中一个就是由王凯教授领衔的“免疫耐受性肺鳞癌团队”,团队由浙四呼吸医学中心、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护理人员组成,重点对肺癌免疫耐药机制等关键临床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探索免疫治疗新策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反应,聚焦免疫耐受性肺鳞癌等“卡脖子”问题开展研究。

王凯教授表示,对肺癌患者来说,免疫治疗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容易耐药,如何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精准“狙击”肺癌进展的关键分子,能帮助临床确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团队对肺癌的关键靶点开展研究,并应用最新的mRNA技术研发出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目前已开展临床试验。

“我们现在主要采用抗肿瘤‘明星药’帕博利珠单抗和创新药脂质体mRNA-il2联合使用,形成新的用药模式和治疗策略。”老刘的主治医生孔铖英介绍,这种新型mRNA药物进入到体内会产生白介素2,能增强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适用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不适合手术、不适合根治性放化疗,不能耐受化疗、放疗的肺癌病人,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比如最常见的肺腺癌、肺鳞癌。

其中,肺鳞癌临床上常见于长期吸烟的老年男性。老刘就是典型患者,40年的“老烟枪”,几乎每天一包烟,他的病灶情况正好适用于这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案。

由于药物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会不会担心有副作用?老刘摆摆手道:“不担心。肺部肿瘤越来越大,有希望总要试一试。而且这个药不用花钱,医生每次检查都特别仔细,我很放心,效果也确实好。现在每顿能吃一碗饭,烟也戒了,还有力气外出干活呢!”

“目前首期我们已筛选了39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新药和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对受试者的用药剂量、病程、身体器官的相关功能都严密监测,确保用药安全。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干预治疗。”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宁表示,这项研究联合用药最长的药物使用时间已超过一年,目前数据显示该治疗方案有效率达80%,显著优于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

拿老刘来说,经过1年的临床试验,初步疗效观察,他的肺部肿瘤范围缩小,病情趋稳,目前也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生存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在孔医生的电子病历档案里,类似老刘这样的病例为数不少,“你看这个病人的肺部CT对比,一眼就能看出治疗前后肿瘤的变化。这是一个来自云南的肺鳞癌患者,今年79岁了,手术、放化疗都不行。儿女在义乌打工,本来已经放弃治疗,打算把老人送回老家。”看到新方案对老人治疗起效,医护人员和家属同样开心。

据悉,目前首期临床试验还将招募11个志愿名额,有需求的患者可向浙四申请。院方表示,临床试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为新药上市及临床应用提供严谨、高质量的科学依据,精心设计、实施的临床试验是提高人类健康,寻找新的治疗药物的最快最安全的途径。

作为义乌首家通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的医院,浙四依托浙大医学院、重点实验室等医疗科研资源,已在开展多个临床试验项目,将秉承高度负责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确保科研试验安全和质量。

近年来,随着省级医疗资源、高等院校、知名专家、科研机构纷纷落地义乌,医教研得以全方位发展,国际前沿的新药,新的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治疗方法等都有更多机会率先在义乌尝试。对浙中西区域的患者而言,尤其是癌症晚期等重症病人,无疑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为生命带来更多新希望。

编辑:余首锋
二审:潘晓红
三审:邵建伟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