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人机共舞,机器人从专业领域进入大众视野。在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金华,商业嗅觉敏锐的企业已开始布局进军机器人产业。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明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上下料与操作数控机床的技师配合紧密,实现了压铸制造的精益化生产,吸引了国内外制造业同仁前来学习取经。
距离大明传动2公里的蓝海光电、硕和机器人等产业链企业,同样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民营企业,它们的未来发展彰显金华机器人产业的无限可能。金华市政府将机器人产业纳入十条重点产业链重点攻坚,发布了《金华市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招商等六大行动,助推金华企业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
当下细分应用场景广泛
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产物,已经逐渐走进了金华人的日常生活。金华警方探索利用先进科技补充巡逻力量,“机械战警”去年底亮相铁路金华站,在满电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5—8小时,不仅能根据设置的路线进行自主巡逻,还能智能识别避障,具备异常预警、语音互动、实时喊话等功能,搭载不同的程序模块,可执行安防检查、警务宣传、应急处置、服务群众等任务。
一个机器人可以带动很多产业,机械、模具、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传感器、作业工具、软件……“金华角逐机器人产业不只是抓风口机遇,更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机器人在研发过程中投入大,将客户需求变成设计方案再到成品,关联企业的配合至关重要。”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袁唐杰从北京到金华创业已3年,他尤其强调深化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不同于无人机,机器人的部件需要特别定制,除了机械的核心部件我们自己开发,其他零件需要更多厂家配套。”袁唐杰曾在消防机器人试制中需要由强电到弱电转化的线缆,一度因为对金华市场的不熟悉找不到配套企业。婺城区科技局牵线搭桥,推荐金华市浙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在寻求合作过程中袁唐杰发现金华的产业链厂家并不缺乏,像线缆、激光雷达、电机和减速器都能实现本地配套,扩大了产业合作朋友圈,这种携手共赢对于产业发展促进很大。
随着AI、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加速迈进。其学习过程向多模态、端到端转变,进一步提高机器人操控的灵活性,为更自主、更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奠定基础。在袁唐杰看来,机器人的意义不是替代人而是服务人,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今年接到了许多民用机器人订单,包括消防侦检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我们规划到2026年产能达300—500台,营收过亿元。同时制造出更多民用机器人,解锁更多复杂应用场景。”
未来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我市已经聚集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4家,初步形成了“上游芯片和关键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通过浙大金华研究院、浙工大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夯实基础。作为浙江省重要的制造业大市,金华已累计培育省级“机器换人”行业试点8批,居全省第一,在役机器人超2万台。全市机器人产业链发展链主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星火企业配套,已累计培育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
在坚持把发展重点产业链作为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当前我市的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程度不深、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如金华的机器人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更需要企业在人机交互、成本控制等方面合纵连横取得突破。
金华市蓝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脉冲激光测距的应用研究,其激光雷达凭借19项专利技术被列入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名单,在刚刚举行的德国纽伦堡2025年IWA OutdoorClassics国际户外经典展上,蓝海光电的沉浸式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客户前来探索户外科技与光电领域的创新成果。“公司年产50万套激光产品及100万套燃气计量模板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自研产品新一代超声波燃气计量模块生产线建成后将替代进口,解决国内燃气气体计量的卡脖子问题。同时我们将增设激光雷达生产线,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完成企业战略转型。”蓝海光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华开发区集聚了6万多市场经营主体,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总数12%,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市总数23%。“从研发到转化”需要“双向奔赴”,共享工厂模式有助于带领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金华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在细分领域有深厚的积累,传统生产型企业则擅长提供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用共享工厂方式吸引他们相辅相成、互利共赢,通过共享工厂融通发展优势,助力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做大做强金华机器人产业的‘强磁场’。”知名精益生产专家郭光宇多次考察金华制造业,他说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创新,从专精特新企业“单打独斗”到“共享生产”,政府部门强化科研与需求间的“桥梁与跳板”作用,精准服务按下产业升级“加速键”,将为金华机器人产业的合作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共享工厂模式“出圈”
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灵来自杭州,从“高校教师”到扎根金华的“创业者”,洪灵对共享生产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更深体会。硕和机器人生产车间里机械碰撞、切削声清脆悦耳。“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力量尚显薄弱,产业集中度不足,缺乏协同合作,需要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虽然在机器人产业具备了领先的研发实力,但仍然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共享生产,各方的优势互补不仅可以缓解企业人才和资金的压力,还能汇聚众力实现技术交流、资源共享,推动行业协同发展创造更大价值。”洪灵表示,政府通过鼓励成立智能制造协会、加快科创平台打造等多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将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从而使产业团队更加强大。
共享工厂模式是地方营商环境的一个折射,共享理念成为驱动金华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新路径。如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程度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有助于实现共享制造对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的渗透与覆盖。深厚的产业根基,让共享模式更有底气。在金华开发区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中,走共享工厂模式有助于机器人产业进入跃迁之路。“我们自主研发的协同作业机器人具有协作性、安全性和高效等特点,在机床自动化上下料的智能化应用上早已享受到了红利。”明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虞小鸣告诉记者,3月份全新的厂房建设已经启动,在铝业压铸方面积累了20多年的丰富经验后,公司将重点加大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金华机器人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
主动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发展格局,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激发金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未来随着地方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不断努力,金华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产业未来洪灵信心满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充满智慧的机器人不仅能为金华工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助力,也将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城市变得更智能。”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