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约莫两公里的乡道上,近千个摊位沿街道两侧一字排开,吆喝声、谈笑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3月末的这个寻常星期一,东阳市画水镇的黄田畈三月三物资交流会正兴,人挤人的盛况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场盛大的流量“烟火”。八婺大地,一场场市集正以春天的名义悄悄酝酿,一批批年轻人以老家之名由城返乡,乡村市集开始复兴。
传统大集不是一时兴起的网红产物。从《周易》中神农时代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人流,再到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开花”的节令市集……不论历史变迁,乡村大集始终融于生活。
黄田畈三月三物资交流会就是这样的形式。3月31日,农历三月三,一场仍未离去的寒潮让空气中还带着微凉。清晨7时,手机导航的电子地图上,该镇主要道路画江路和江滨南路已显示为“红色”拥堵状态。
四邻八乡的人们早早赶来,朝集市汇聚,远远望去,人头攒动,仿佛一条流动的河。“因为天气和时间,今天这人气只能算一般。”正在摆摊的黄田畈陆宅裤行店主陆女士说,当地农历逢三、逢八都有市集,一个月要赶6次,三月三物资交流会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是东义永一带有名的传统市集,“旧时以春种备耕物资为主,如今应时而变主要卖生活用品。”
市集的核心摆摊区域位于约1500米的沿河街道两侧,日用百货、衣帽鞋袜、新鲜瓜果、鸡鸭鱼鹅、点心零食,还有织土布、编蓑衣的民间大神穿梭其中……在相对偏远的乡道上,还有苗木绿植、家具专区。销售女性时装的摊主吕爱萍透露,参加市集要向组织者缴纳“入场费”,费用按场地大小计算,200元一米,她的店铺面积较大,“一共交了1000元”。这个价格算是“高门槛”,平时的小市集价格约莫只要十分之一。
现场,记者偶遇了从东阳市区赶来凑热闹的黄田畈村永乐自然村老支书蒋大为,他说,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自古就是当地人气最旺的民间盛会。“这一兴,已经有400年历史。”
黄田畈为三水汇合之地,旧称会源,地处东阳、义乌、永康三县之要冲,贸易繁荣、店铺林立。明朝天启年间,会源永镇庵建成,开光仪式选定在三月初三,请了3个剧团拼台斗戏助兴。此后,当地就在这一时间定期举行庙会。因正值春耕前夕,农活相对空闲,备耕正是时候,所谓庙会就成了大型春耕物资交流会,农具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最大宗的商品是耕牛,其次是猪仔。
抗战时期,当地沿着溪滩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牛交易市场,周边地区的耕牛几乎都在此交易,黄田畈也有了“华东第一牛市”之称。到了20世纪80年代,耕牛市场影响力依然很大,交易者遍布浙闽皖鲁等地,浙江日报记者曾在实地采访后刊发长篇通讯,文中提到:“长达十里的沙滩上,人山人海;这里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杭州一个农贸市场全年的营业额。”
热气腾腾的牛杂汤、香气扑鼻的羊肉串、现切现卖的时令瓜果……现场,散布在市集各处的美食摊无疑是人流最密集的,男女老少都能饱腹而归。
架起烧烤架、打开鼓风机、播放广告语,山东汉子老何在黄金区域盘下摊位,招牌上“火爆一米大串”赚足了曝光度。老何用的是新鲜羊肉,半人高的烤串售价20元,一天能卖1000多串。“市集生意好不好,一看人气、二看产品,赶对了场子,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就有赚头。”
同一条街上,两家主打物美价廉的鞋摊前聚满了人,“宁波工厂尾单”全场15元清仓,“拖鞋批发”则是15元两双任选。拖鞋摊店主李建群在东阳市区有店面,“平时小市集我们一般不参加,这次来冲的就是交流会人多,这里一天的销量能赶上店里10多天的销量”。
牛仔裤39元、毛衣29元、T恤50元四件、枕套5元……行走在乡村市集,没有光鲜的品牌包装,有的是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没有高大上的“奢品”,有的是大喇叭里接地气的广告语、摊主脸上朴实的笑和嘴里“不好吃不用买”的热情;没有基于大数据流量算法的营销,有的是从街头暴走巷尾,一边“剁手”、一路唠嗑的自在。
来自河南商丘的阿廖是这场交流会的商家组织者之一,最近五六年一直在金华地区组织农村市集。在他的微信里,有100多个赶集商户群,每个群都有三四百人,日常活跃的群占一半以上。“每个乡镇、大村每个月都有各自固定的市集,平均每个乡镇每月有五六个,一个月30天想赶就能赶上。”他说,赶集人看天吃饭,每到雨天就是休息日。
在阿廖看来,延绵千百年的农村市集凝缩了一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集结了物产、饮食、风俗、方言、习惯等,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生意人鼓了口袋,农民得了实惠,两全其美。“这两年,农村市集越来越旺,一方面是乡村经济越来越有活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流量和年轻人的加入也让赶集有了新变化。”
“50元赶集能买到什么”“100元逛吃逛喝一整天”,小红书上“赶集”相关的笔记超7万条,话题浏览量超3亿;抖音里有关“农村赶集”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亿次,带动全国各地的网友“云赶集”,越来越多的人被种草。
不满足于“云赶集”的年轻人纷纷奔赴乡村大集。在大爷大妈的热情招呼里,在此起彼伏的人声鼎沸里,大集以一种质朴、温暖的方式包裹着身在其中的人。走进市集,经常能看见穿戴精致的小年轻,出来时拎着五六个塑料袋。
在黄田畈三月三交流会上,凑巧从杭州回村办事的95后林蕊顺便逛了个大集。原本只打算看看的她,走了一圈后两只手就没得空了,战利品塞满了后备箱。“比超市便宜,比网购真实。市集不仅是个交易场所,更像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简单、温暖、实在。”
热衷于走乡串村的00后文艺青年许涵钰觉得,乡村大集的魅力是放松,它好像有一种魔法能让钱更值钱。“不拘谨、不造作,随意砍价,尽情逛吃,可以体验‘闭眼买’的获得感,享受释放压力的快乐感。”她说,哪怕不带任何目的,只在市集上闲逛一下,也可以找到久违的真实感和踏实感。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农村市集也在与时俱进。除传统物资交流外,玩出了很多新花样,“市集+体育”“市集+音乐”“市集+非遗”,各种超越传统赶集范畴的全新消费场景、生活方式和乡村美学应运而生。
在金华承办过40多场乡村市集的章韩兴受访时表示,市集要引流出圈关键在抓住年轻人,策划活动应坚持以年轻人的喜好为导向。他曾为罗埠镇策划过“市集+体育”活动,排球比赛、徒步寻宝、垂钓等体育项目热闹开锣,本地青年创客售卖文创产品和农特产品,还有来自金华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为大学生讲解乡镇创业环境。“第一次有这么多年轻人来到,在本地媒体上话题度很高,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市集。”章韩兴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