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技艺 一样的匠心

看!我市新晋全国劳模一线亮绝活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记者 陈月丹
2025-05-01 11:03
劳动铸就梦想 匠心闪耀时代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金华共有6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选取其中4位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全国劳模,看看他们的绝活和匠心,并借此致敬这座城市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王志刚:“我就是个程序员”

全国劳动模范王志刚的绝活是什么?刚从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归来的他脱口而出:“我就是个程序员,写代码的。”

是,但也不是。

1978年出生的王志刚,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金华分公司首席技术官,是中国电信数字化领军人物、金华市数字化改革专家委员、市工业互联网咨询专家委员。他现在做得最多的事,是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整合,再应用创新,为政府、企业提供数字化支撑。

听着有点抽象,但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遭遇:以前,刚做的血检,刚花了好几百元做的核磁共振检查,换个医院就不认,必须重新检查。但现在,只要是在合理期限内,即便你换医院就诊,医生的电脑端口都会自动弹出你近日所做检查的报告单,给医生提供病史追溯和对比诊断的依据,省时又省钱,也减少重复检查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这样的变化,基于一个5G云会诊平台,建设牵头人就是王志刚。

这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不同医院的技术和平台不同,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同,除了要实现各医院之间的对接,还要保证数据调用的速度、精准。此外,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问题也是互认共享面临的挑战。

埋头苦干大半年,王志刚带领团队最终成功推进了区域影像云项目落地,接入187家医院,实现金华全域影像云端数据资源共享。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超2000万次调阅量,每年为患者节约成本5000万元。

我们经常用到的,还有8890便民服务平台。作为该平台的承建者,王志刚近年来一直在牵头对其进行持续优化,引入AI客服、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提高响应效率;节约成本,实现了“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限时办结、全面反馈”的服务模式,并参与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在“最多跑一次”基础上,让金华人实现了“就近跑一次”。

类似这样的平台和项目,王志刚做了很多:牵头建设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长三角一体化算力网络省级枢纽节点,吸引全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落户金华,引入投资超20亿元;创新“前店+后厂”模式,带领团队开发符合金华特色的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数字影视、商贸物流、五金制造等数据专区;牵头金华市内唯一政务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承载金华市上千个政务项目,连续运营7年无重大故障,每年为政府节约8000余万元成本支出;牵头承建工业固废一件事平台,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共建无废城市;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200余家,助力金华超2万企业用户上云;承建全市教育骨干网,通过搭建教育资源库、在线教育平台等,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为全市700多所学校、近30万师生提供数字校园服务等。

此外,王志刚还成立了“数字赋能王志刚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梯队式导师传带、师徒带教模式,培养高新人才及劳模先锋20余人,数字化人才600余人。王志刚说,每年他和团队平均要承建三四十个项目,实现大约15亿元产业规模。

张小彬:“我只是有些‘轴’”

从浙江润华机电有限公司一名手拿扳手的普通车床操作工,到成为手握30余项专利的“浙江省杰出工匠”、全国劳动模范,毕业于金华市技师学院的张小彬用22年时间完成了励志逆袭。但他说,他没有绝活,只是有些“轴”。

这个“轴”劲,始于学徒时期。当时的车间里,所有机床都是手摇型,很多工序都要靠手拧。在其他同事满足于不迟到不早退、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时,一向“哪怕扫地也要扫得比别人干净”的张小彬开启“白+黑”学习模式:白天跟在老师傅身后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晚上自学《机械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技术》,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下数百种刀具参数和加工误差案例。两年后,首次参加金华市青工技能比武,夺得钳工组综合第一名,破格成为全市首批“青年岗位能手”。

“人总要对自己有要求,在一线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每个零件和每个工序其实都有创新机会,工位也会成为平台。”22年时间里,他从模具钳工、技术员、车间主任、售后经理一步步走到技术副总,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习惯性地一边学一边思考:有没有更简单高效的办法,是不是可以尝试新方式、新功能?

2008年,主营绞盘业务的润华机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滚筒焊接遇到生产瓶颈。“传统焊接方式通过笨重的夹具固定,需要专职焊工操作两端不停翻转,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总是因为误差、疲劳出现安全问题。”张小彬提出,进行技术改造,让滚筒焊接不需要翻转且非专业焊工也可以操作。意见得到一致赞成,但随着改造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打退堂鼓的越来越多,最初担纲改革的设备科也中途放弃退出。当时只是品质管理部门经理的张小彬“轴”劲又上来了:白天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带着徒弟埋头干这本不归他管的活,查资料、请教老师傅、研究设备性能,经历了无数次尝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润华机电首台双枪自动定心焊接设备在张小彬手中出炉。颠覆性的全新卷筒焊接技术让焊接效率同比提升60%以上,焊接一次合格率由89%提升到99.5%,让卷筒焊接工作不再是以前的苦活、累活。随后,他又潜心钻研,在此基础上主导优化完成了第三代焊接机器人,实现从零部件加工到焊接总计十几道工序的全自动化。

张小彬是技术改革的“痴迷者”,自我形容“干的都是小事,但都很实用”。截至目前,他已取得各项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他带领团队全新研发的“远程双速电动绞盘”实现了通过远程无线控制可对绞盘在50米内实现高速、低速和离合切换操作,填补了绞盘业内的技术空白,成为行业内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双速绞盘;主导的“钢丝绳自动截取”操作法,让原来需要8人操作的生产工序减少到2人操作,打造了行业内首个钢丝绳智能截取生产单元,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为企业降本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评为全市先进操作法;主导的液压缸模拟绞盘负载检测技术成为国内最具专业性的绞盘综合测试系统。

在同事眼中,张小彬是只要工作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都随叫随到;在徒弟们眼中,张小彬是个没有架子、愿意将技术倾囊相授的励志师傅。早在2018年,他就创办金华市“张小彬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企业内部开展师徒结对、技艺传承,带领公司技术团队迅速成为企业“精英队”。但他说,他更愿意以自己为例给年轻的徒弟们讲讲劳动的意义和匠心的价值,“钉好一枚纽扣,比缝好一件粗衣更重要”。

伍小红:“勤学苦练才熟能生巧”

有这样一种木工技巧,叫半榫破头楔。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木片,被巧妙设计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形态,与榫槽的形状完美契合,将榫头牢牢锁在榫槽之内。不用钉不用胶,但木作稳稳当当,除非对整个结构进行破坏,否则榫头绝无可能自行脱出。

这种技巧,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婺江建设集团木工班组长伍小红的绝活,也是他坚持了30多年的匠心。

当然,他的绝活不仅于此。1968年出生的他,愣是用一把木工凿,把自己从一个青涩的木工学徒,“刨削”成了掌握半榫破头楔、燕尾榫、破头楔等几十种即将失传的木工绝活的“现代鲁班”。

伍小红是传统的木工师傅,小学时村里的木工师傅一刨刨一斧斧将一根圆木不钉不胶变成家具,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于是,高中毕业后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随后怀揣一把木工凿加入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金华市婺江装璜有限公司,成为木工班组的一员。

在伍小红看来,榫卯技艺是木工的基本功,只不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市场开始追求速度和效益,很多手艺人主动或被动地慢慢放弃了这门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

“做一件同样的家具,用榫卯结构纯手工制作所花的时间起码是现代工艺的3倍,但用这种技艺做的木作更环保、耐用性更好,是可以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伍小红不想看着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失传,几十年里埋头钻研,刻苦磨炼,“木工这行,讲究的是钻研与打磨,没有捷径,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做出精品。”

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件精品?他拿一块由圆木刨削而来的方料给记者举例——四个角都得是标准90°——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精准。不然,一步偏步步偏,后续的打眼、开榫都会出问题,最后的组装更是无法进行。

那么,精准又是什么标准?他拿出木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组装后,榫卯之间空隙0.5毫米,扣1分;1毫米,直接扣光。在他看来,0.5毫米的空隙其实很大了,“组装好之后空隙间最多只能有一些木屑的厚度,在0.1毫米以下,才能做到严丝合缝。”

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时代中,老技艺要活下去,必须要创新。伍小红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在不断磨炼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也在不断适应调整,让老手艺与钢筋水泥对话。

经典案例是市区万佛塔的重建。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结合榫卯传统做法,截然不同的施工工艺,让接下重任的伍小红压力山大。

伍小红每天都待在现场,江边的高塔,四面透风。“夏天倒还好,最怕冬天下雨下雪,风雨雪通通往里灌,那叫一个冷。”他说,那段时间,每天从底到顶要爬六七趟,“万佛塔总共600多个台阶,相当于一天要爬大约8000级台阶。”

这期间,伍小红大胆创新,利用木工的透销、栽销、走马销等传统手艺,成功解决了飞檐木质弧度制作与方椽、圆椽的安装问题,既守住飞檐翘角的古韵,又驯服现代钢构的筋骨,很好地再现了千年古塔原有的风貌。他创新提出的改进方案,科学合理省工省料,更是让设计方啧啧称赞,称对后续同类工程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样的精品工程,伍小红参与了很多,浙师大图书馆、永康科技五金城会展中心、义乌市中医院……多数获得鲁班奖、钱江杯、双龙杯、茶花杯等奖项。

伍小红说,如今他有了新的愿景:筹建非遗木工技艺传承基地,推动榫卯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主导“农民工工匠培养计划”,助力更多劳动者向技能型人才转型;探索传统工艺与智能建造国标的融合,让千年木艺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

胡华东:“研发农机也要‘双抢’”

全国劳动模范胡华东,是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与很多埋首实验室的工程师不同,肤色黝黑的他,身上有着明显的长期日晒痕迹。

“做农机研发嘛,跟农民一样,也要到田里地里作业现场‘双抢’,趁着农时抓紧试和改。”胡华东说,他是农民的孩子,30多年一直做农机研发、和农民打交道,“跟农民确实也没有什么差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机研发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石。在很多人眼里,农机就是笼统的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但在胡华东这里,仅收割机就有收小麦的、收水稻的、小麦水稻通用的、适合北方旱地的、适合南方水田的、适合大棚的……

“现在农机越来越个性化,金华的苗木、永康的毛芋、温州的西红柿、北方的麦子,都需要量身打造的专属农机。”30年,从普通员工到研究院院长,身经百战的胡华东深知一台好农机的标准:要有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的个性化优势,要扛得住恶劣条件下的高强度使用,还要经济实惠性价比高。

需求就是挑战。

近年来,南方水稻种植“单改双”,农用拖拉机使用需求大增。但问题随之出现。传统的轮式拖拉机普遍适用旱地,在南方水田作业时频繁陷入土层,导致后续插秧机、收割机无法使用。怎么办?用接触面更大的履带拖拉机。胡华东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展长达3年的艰苦攻关,对履带拖拉机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系统都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从发动机的功率匹配到液压系统的稳定性调试,从车架的结构优化到差速转向的精确控制,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差速转向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公司的履带拖拉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

在南方水田作业性能优良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在北方麦地遭遇排水沟困境,部分箱体开裂车架变形。正值麦子抢收时节,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没有时间慢慢分析数据再一一改善,金华也没有现成的大面积麦田可供试验,胡华东索性叫来挖掘机,在企业实验田里开挖,模拟最真实的作业环境,蹲守在地里边试边改边验证。“改了试试了又改,一旦机器试坏了就需要整台拆掉再重新安装,一个星期内高强度试用17个箱体,终于解决问题”。

胡华东说,这种顶着巨大压力的争分夺秒对农机研发人员来说是常态。“每一台农机的验收都需要经过几千小时的验证,实验室的测试只是部分模拟,真正的检验要在实际应用中,而农时又转瞬即逝。”所以,在忙碌的农业“双抢”时节,胡华东和他的团队总是准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利用中午农民休息的时候顶着最毒的太阳抓紧试抓紧改,“我们团队的人都黑,晒的,他们说我们看上去比农民还农民”。

30年来,胡华东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始终扎根在农机研发最具挑战性的一线阵地。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团队持续创新,累计申请了50多项专利,涵盖了农机领域的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和2项团体标准的制定。由于在标准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还荣获全国农机标委会突出贡献奖。可他说:“其实对我们来说,研发出来的东西,农民适用、能推广、能量产,才最体现价值。”


编辑:章颖凌
二审:骆雨婷
三审:倪寒霞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