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行风热线》上线单位:市科技局
上线嘉宾: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英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部副部长黄锡锋
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部郑展帆
市科技局办公室季凡凡
主 播:钟 原
问:今年是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的第三年,介绍一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的总体情况。
陈英: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是省之大计,如今集聚全市50%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的研发机构、70%的高新产业投资、80%的高层次人才和9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走廊对全市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凸显,有力推动全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健全走廊工作体系。成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制订《浙中科创走廊工作机制》,建立浙中科创走廊“1653”工作体系,“六城”建设实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
二是明确发展指标体系。健全“1+6”规划体系,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出台专项政策,为走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一廊”合作。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推进“六城”联动,初步构建“廊”“链”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联合举办专场活动、共建创新平台等,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努力把“六城”打造成科创平台、科创项目的聚集地,体系化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
四是打造标志性成果体系。持续深化“教科人”一体改革,加快布局科技“塔尖重器”,聚力推进标志性项目建设。2025年,“一廊六城”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超260亿元,1—3月年度投资额完成率36.3%。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英
问:浙中科创走廊三年建设“新新”向荣,下一步建设主要往哪方面考虑?
答:下一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将按照“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差异化发展”建设原则,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全面落实金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五张清单”,提速定型“一廊串联、六城聚力、五县联动”的创新空间新格局。结合金华产业特色,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建立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党建联建机制,推动“六城+院校”“六城+企业”“六城+产业园区”携手集聚整合资源要素,比拼实绩促实干,深化“党建+科创+N”工作模式,搭建“条抓块统、廊聚城联”党建、业务交流平台,实现党建阵地和科创基地共生成长。
二是支撑平台建设提能升级。实行分层分级服务,支持按需定建。聚焦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三个核心方向,建立金华市产业创新研究院,配套成立市产研院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是构建孵化转化平台。聚焦浙中科创走廊“一廊六城”,发挥“六城”现有物理空间资源优势,系统推进“6+6”区域性孵化器建设。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优化科创飞地布局,抓实项目入驻、协同研发、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集聚等工作,金华(上海)科创中心每年在金转化科研成果10项以上。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