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日前,央视《正点财经》《第一时间》栏目,关注到了金华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生中华穿山甲画面。记者了解到,虽然这不是该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发现中华穿山甲,但这次是第一次较为清晰地记录到两只中华穿山甲“出游”和中华穿山甲携带幼崽的画面。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平时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偶尔也会捕食一些昆虫的幼虫,被誉为“森林卫士”。它们曾因非法捕猎、栖息地缩减等原因数量锐减,属极度濒危物种。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宣教科科长庄前进告诉记者,2023年前,他们也听说过南山有中华穿山甲,但只是口口相传,没有相关报道,也无相关记录。在放置红外相机前,他们还做过调查,问附近村民是否在山上见过,但没有得到有效线索。直到2023年,该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一对野生中华穿山甲,这之后又发现了10多次。特别是2023年,由国家林草局专家和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组成的野外科考小组,对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穿山甲进行跟踪监测,经过一年时间,终于在保护区一处地方,发现了大大小小32个洞穴,这些洞穴包括居住洞、觅食洞等。科考人员也表示,在同一个时间段,出现“三代同堂”的中华穿山甲,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而今年2-4月,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收回了布设的红外相机,在3月和4月收回的红外相机数据卡中,他们发现了中华穿山甲携带幼崽以及两只穿山甲“出游”的珍贵影像。
其中,在中华穿山甲携带幼崽的画面中,一只中华穿山甲妈妈带着幼仔在山中觅食,小穿山甲趴在妈妈的身上,幸福感满满。不久之后,在另外一个角度的红外相机上,还近距离拍摄到了它俩吃饱喝足回到巢穴的画面。据悉,这只穿山甲幼崽大概三个月大,在6个月大之前,小穿山甲一般与母穿山甲一起生活,外出趴在妈妈身上是这个物种的显著特征。
庄前进告诉记者,这次除了记录到中华穿山甲携带幼崽的珍贵影像,还较为清晰地记录到两只中华穿山甲“出游”视频画面,虽然之前也拍摄到过,但之前是照片,视频记录还是第一次。
据悉,在此次回收的红外相机中,保护区工作人员共提取到野生中华穿山甲有效影像资料2100余份。庄前进说,这一次记录到两只中华穿山甲“出游”和中华穿山甲携带幼崽的画面,除了能确定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非常适合野生中华穿山甲繁衍生息,还说明保护区存在稳定的繁殖种群。“除了我们的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外,还得益于我市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对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对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
据悉,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浙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中华穿山甲,还发现过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黑麂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73种。
为了保护野生中华穿山甲栖息地,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多个区域划分保护红线,并建设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基地,同时开展浙江省中华穿山甲监测评估、浙江省中华穿山甲收容救护能力提升等项目。“之后,我们将继续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除了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建设,充分发挥濒危动物保护基地的综合功能外,还会开展科普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庄前进说。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