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针”造桥 “机器人”制梁

甬金衢上高速金华城区段以“智造”加速推进建造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通讯员 周建群 应珑珑
2025-05-26 16:20

近日,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关键控制性工程——武义江大桥主桥单幅顺利合龙。这座全长2785.85米、主跨168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通过毫米级精度的桥面平整度和智能化的施工管理,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武义江大桥的施工堪称一场“与自然的博弈”。大桥主墩位于武义江河道中,地下水丰富、地质复杂,加之河流水位频繁变化,项目施工面临严峻挑战。重达131.76吨的挂篮系统如同“空中造桥机”,将主梁拆解为22个节段逐段“生长”,每个节段浇筑都像是在水面上“穿针引线”。

看似传统的工艺背后,藏着堪比“绣花”的精细管控。“我们将桥面平整度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误差相当于只有两枚一元硬币叠一起的起伏。”浙江交通集团甬金衢上金华指挥部主持工作的副指挥徐承明介绍。项目推广应用“5步精细法”(1调2振3抹4测5收)——调整端模、振捣充分、初步抹平、平整度检测、精收面,桥面平整度比规范标准±8mm精度还要高。

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同样考验着建设者的技术和耐心。据了解,在武义江大桥主桥单幅合龙中,施工团队通过高精度测量仪器和先进的施工控制技术,严格控制每一节段的浇筑精度和预应力施加,相当于用绣花针的精度完成钢铁浇筑,在江面上绘制一条“数学意义上的完美弧线”。

在甬金衢上高速金华城区段项目建设中,这样的“智造”场景还有很多。在该项目智慧梁场,机械臂挥舞、鱼雷罐滑行的场景宛如科幻片。地上交错布局的“火车轨道”清晰可见,依据给定参数加工钢筋,浇筑成型后的梁板坐上“小火车”进入“桑拿房”,系统根据电脑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自动开启对梁板表面进行喷淋养护……

“这里每天‘诞生’8片T梁,却看不见人海战术。”梁场工区主任李思达指向空中轨道——混凝土通过鱼雷罐精准配送和布料机均匀浇筑,钢筋骨架由智能机械臂焊接,较传统模式可节约人工50%。

梁场通过研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全省首创全线梁板统一标准、统一预制、统一安装的模式下,通过“钢筋骨架智能化加工、混凝土一体化生产、梁板工业化预制”三条流水线,实现了智慧梁场高效有序、优质安全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控,承担了全线7893片梁板的预制任务。

“智造不是炫技,而是让工程与生态共美。”李思达说,从砂石自加工到构件出坑,项目将绿色基因注入梁板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废渣排放减少过半、混凝土损耗减少20%、零污水排放。

作为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设重点项目、浙江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项目之一,甬金衢上高速金华城区段全长38.26公里,项目东起金东区岭下镇连接金丽温高速,终于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与拟建的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婺城至浙赣界段相顺接,是浙江“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一横”。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总体形象进度54.42%,其中路基完成74.91%,桥梁完成65.59%。


编辑:章颖凌
二审:陶亮
三审:章艳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