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金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金华市资规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辉介绍《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相关情况。
总体城市设计,通俗地讲就是:给整座城市“画个蓝图”,让城市更有自己的特色、空间更合理好用、文化能传承下去、让老百姓生活更舒服。自2022年以来,我们启动编制了《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总设》)。《总设》经过市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总设》主要情况。
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图
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是市区面向全域进行的全要素空间设计,旨在对金华市区城市总体风貌、空间格局进行系统构思和安排,并对市区未来发展重心进行指引。本次《总设》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了市区“两山夹一川”的总体山水生态格局特征,全省四大都市区之一,以及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小邹鲁”文化特色,主要从空间结构、系统管控、实施与管理等方面重点作出指引,力求强化城市设计方法在规划、建设和城市治理中的有效运用,助力金华市区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总设》编制范围为金华市区,总面积2049平方公里。重点设计范围为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258.8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总设》提出了“浙江之心、万年金华”的城市愿景,“浙江之心”是从空间维度体现金华浙江地理之心的区位特色以及未来打造浙中枢纽之心、文化之心、科创之心的目标。“万年金华”从时间维度体现金华万年上山文化的传承以及展望未来金华城市精神的长久延续。提出“浙江心、枢纽城、山水韵、八婺情”的总体风貌定位。为支撑市区空间治理、品质与特色提升,城市建设搭建了“顶层设计”。
洪兵 摄
总体空间结构上,主要是十六个字:“两山一川、十字脊脉、一城双心、百溪润城”。
两山一川。利用好南山、北山、中间平原和金华江、武义江、东阳江这些宝贵资源,打造“城在山水间”的空间骨架。在南山和北山,打造各具特色的风貌带,并设计贯通两山的休闲步道,把沿线的乡镇旅游景点连接起来。重塑城市中心的形象,重点塑造以五百滩为核心的三江六岸核心滨水区风貌。打造南北走向、既能亲近山又能欣赏水的“山水感知带”,市民沿着水边慢慢走,可以到达南山或北山。金华主城区重点打造玉泉溪、通园溪两条山水感知带;金义新城重点打造孝顺溪山水感知带。
十字脊脉。延续城市现有的发展方向,结合金义主发展轴,构建起支撑城市功能与形态的“十字骨架”。 金华主城以金华江、东阳江和金义东线形成东西向功能发展脉,以八一街、双龙街形成南北向功能发展脉,打造多湖中央商务区高层簇群、双溪西路片区高层簇群、长湖湾核心区高层簇群,形成主城东西向的形态“脊梁”。金义新城以新城路沿线形成东西向功能发展脉,依托金满湖南北绿轴形成南北向功能发展脉,并依托新城路形成金义新城东西向的形态“脊梁”。
一城双心。集中力量塑造金华主城区和金义新城的核心区域,打造两个功能互补、各有特色的中心。金华主城中心,围绕五百滩、燕尾洲、古子城等三江六岸核心区,定位为“五瓣聚心”文化活力都心,着重提升文化氛围、建设通向江边的绿廊和慢行道,打造魅力滨水都市区。金义新城中心,围绕金满湖周边区域,定位为“都市增长极,枢纽会客厅”,着重把金义空铁枢纽片区和金满湖环湖片区联动建设,打造有山有水的生态门户形象。
百溪润城。金华市区水系丰富,有大小溪流百余条,《总设》梳理了22条主要溪流,打造市民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骨架,提升大家的生活环境质量。让溪流串联起湖泊水库,适当增加湿地,构建韧性、能吸水的海绵城市基础。沿着溪流增加公园和绿地,修建连通的慢行步道,让市民走出家门口几百米就能到溪边游玩,顺着溪边散步就能到达山边或江边。其中,重点提升白沙溪、玉泉溪、孝顺溪等9条文化丰富的溪流,把它们变成展示金华特色的文化廊道。
胡文雅 摄
特色管控指引上,重点考虑四方面内容。
一是管好生态本底,守住绿色底线。《总设》通过严格管理山水林田这些生态要素,守住生态底线。以南山北山、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还有众多溪流、湖泊水库、池塘为基础,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有金华特色的生态保护修复网。对生态空间里的项目类型和规模,严格把关。
二是保护文化根脉,活化历史遗产。重点是保护好历史文化空间,引导文化分区发展。《总设》提炼了金华四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万年农耕根基、浙学思想源头、儒释道融合、非遗技艺繁盛。围绕南山北山、古子城等人文资源富集区,重点梳理人文脉络,目标是让历史遗产既能保护好,又能用起来。
三是搭好城市骨架,塑造现代都市。通过构建城市骨架格局,明确城市的整体形态和特色空间。具体要塑造水系绿地的空间骨架,打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地标,管好重点视线通廊,勾勒城市重要区域的天际线。最终形成既安全又有美感的现代都市空间。
四是分区塑造风貌,彰显城乡特色。《总设》根据市区不同区域的功能和自身特色,把全域划分成十大特色风貌区。通过找出关键景观要素,对每个分区提出具体的风貌管控要求,目标是让城市风貌既整体协调有序,又各具鲜明特色。
黄泽振 摄
在重点区域规划上,划定了十大重点板块和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
一是具体空间发展引导层面,市区划定十大重点板块,针对每一个板块理清主要发展框架,对板块功能和空间进行系统引导,并策划了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三江六岸核心板块、北山传统文化圆融板块、南山田园牧歌板块、湖海塘文体休闲板块、婺城新区滨水板块、华东国际联运新城板块、金满湖新城核心板块、金义空铁枢纽经济板块、金漪湖科创板块、金西峙垅湖文旅康养板块。
二是规划管理层面,围绕滨水区、临山区、城市门户等关键区域,《总设》划定了“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将其作为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核心区域。针对这些重点区域,我们采取加强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深度和对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实行严格审查两项强化措施。通过这种“提级管理”模式,更精细地把控建筑景观风貌的细节品质,确保整体协调与特色彰显。
龚华明 摄
一是强化规划传导。审批后,核心是如何传导实施到位,通过完善城市设计技术管理体系,形成城市设计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二是加强重点板块实施传导。聚焦三江六岸核心板块、华东国际联运新城板块、金满湖新城核心板块、金漪湖科创板块等重点板块,加强项目设计方案管控,强化落实《总设》要求。
三是深化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形成市区品质提升工作计划,推进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胡赣昌 摄
发布会上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
市资规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妙江:
围绕“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战略目标,《总设》重点突出高起点站位、强化城市特色,从服务中心营造、枢纽核心打造、山水大格局完善以及文化格局塑造四方面提出总体空间战略。
一是强化中心能级。在都市区层面做好城市发展导向,聚焦金义主轴发展。以“特色资源+产业+商业服务”方式植入新业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如金漪湖科创板块,以滨水生态环境为特色资源,构建“科创研发+制造业+商业服务”的融合业态。回应新需求,提升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公服设施业态,提升市区服务首位度,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在现有文化设施基础上,规划建设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自然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多元选择,打造浙中宜居典范。
二是打造枢纽产城。优化枢纽分工,强化华东国际联运新城陆港枢纽核心地位。通过“建好枢纽基础、招引优质产业、激活新城发展”策略,利用物流大枢纽优势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带动作用,把本地好产业、好资源整合起来,促进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商贸服务等方面高效联动、融合发展。重点聚焦金义东市域轨道、金义中央大道沿线、金义快速路科教产业廊、东阳江特色人文休闲廊等四条带状空间,利用陆港枢纽优势,通过集聚物流资源,拉动沿线产业链条“串珠成链”、协同发展。
三是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丰富生态空间功能,连贯生态廊道网络,构建都市区生态绿心。连贯南北两山之间的生态廊道,构建稳定的生态景观网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织密筑牢城市水安全网络。科学规划城市风道,畅通东西向的通风廊道,有效连通南北山的自然冷源区域,降低城区的夏季高温影响。持续推进农业空间整合优化,将零散农田规模化、集中连片管理,促进土地高效利用。通过这些举措,为市民绘就一幅“推窗见绿、蓝绿交融”的绿色城市新画卷。
四是通过人文骨架提炼,彰显文脉风韵。构建南北两山文化带:圆融北山,依托双龙风景名胜区、大佛寺风景名胜区,打造传统文化带;悠然南山,围绕九峰山、琅峰山、八仙积道共富带,打造田园康养休闲带。展开沿江、沿溪两类滨水文化带:魅力三江,以五百滩、燕尾洲建设为引擎,划分不同主题区域植入精品文化设施,打造城市核心第一形象面;活力九溪,盘活九条历史文化要素丰富溪流区域,植入市民日常活动空间与设施,沿溪流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骨架。
市建设局党委委员施尚华:
金华市区的总体风貌定位为“浙江心、枢纽城、山水韵、八婺情”。
一是“浙江心”,指强化中心能级,彰显现代都市形象。引导行政文化设施、大型商业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向金华主城核心、金义新城核心集聚,塑造活力、多元的都市中心形象。
二是“枢纽城”,指聚焦枢纽门户建设,体现国际化内陆枢纽城市形象。强化华东联运港、金义站等枢纽门户区大气舒展的地标形象,体现金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三是“山水韵”,指因循山水脉络,构建城景共融的生态宜居形象。引导自然山水空间向城镇空间渗透,营造山水感知带,打造显山露水、绿意盎然的城乡格局。
四是“八婺情”,指传承八婺历史,弘扬现代文化,打造古今文化交融的城市风韵。以八婺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景观设施艺术性,凸显市区八婺人文汇聚的历史底蕴。
按照上述风貌定位,结合不同区域的核心功能,将市区全域划分为十大风貌分区,包括历史文化风貌区、主城核心风貌区、新城核心风貌区、枢纽核心风貌区、科教创新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品质宜居风貌区、两山特色风貌区、美丽乡镇风貌区、特色农业风貌区。通过划定各分区的具体范围,明确各分区的总体风貌、建筑风格、色彩等相关要求,实现城市特色风貌彰显与建设品质提升。
市资规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宗云森:
市区十大重点板块,包括主城六大板块、金义新城三大板块以及金西峙垅湖文旅康养板块。这十大板块筛选,是充分结合金华总体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围绕“枢纽、科创、文化”3大主题谋定的。着重介绍两个板块:
三江六岸核心板块,定位为“五瓣聚心”文化活力都心。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开放空间打通、慢行系统完善、水上游线设施实施、东西城市脊脉塑造,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区品质形象。为此,我们谋划开展了“五瓣聚心”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前期策划研究项目,明确以打造世界级传世魅力滨江水岸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山水融和之心——五百滩文化活力岛;一个滨江活力之环——三江六岸文旅环;八条城水互动之脉——绿廊与慢行通道。建立了城市品质提升更新项目库,制定了分期开发实施计划。
华东国际联运新城板块,以“一港三区”为总体布局,集聚陆港、综合保税、国际服贸、全球供应链等功能,打造一流国际陆港门户形象。分为港务核心、国际服贸、创智田园三个分区。为此,我们组织编制了《华东国际联运港片区发展策划和概念规划》和《华东国际联运新城城市设计》,谋划实施“强港、引产、兴城”三大发展策略:“强港”整合金华南货场和杨梅塘铁路货运中心,打造金华国际港站。“引产”招引大宗商品交易交割、临港制造和新质物流等产业,培育临港组装制造新业态。“兴城”以沿江总部经济中心、金华南站TOD等重要节点建设为牵引,打造集新质科创、贸易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城市枢纽。目前,杨梅塘铁路货运中心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其他8个板块也采取类似的模式在推进,随着这些重点板块逐步深化实施,金华市区的能级和空间环境品质将得到显著提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小青:
围绕生态要素管控,《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从生态安全、生态基底、降碳转型三个方面提出构想。
一是构建市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自然地形与生态安全综合分析,确定了城市与山区的过渡带,构建市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叠加生态服务功能,形成主生态廊道、洪水调节区(水系廊道)、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碳汇提升区、山脚安全防护区、防洪安全区、农业生产区等8大生态功能分区,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是修复“两山一川、百溪润城”的生态基底。通过城市绿地、海绵湿地的建设,构建江、溪、坑塘互联的自然生态水安全格局,以及疏通四条城市主风廊来稳定城市绿色骨架。同时,为了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划定长湖、仙桥-芗溪、十八里、湖海塘-梅溪、青塘水库、郭力垄水库、金漪湖、东阳江等8条延山入城的绿楔,延伸八大主要生态绿脉。
三是城市系统全面降碳。依据相关规划,《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强调“低碳生态发展”,构建低碳城,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穿于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低碳产业园区,推广绿色交通,使城市具备持续降碳的能力。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好《金华市区总体城市设计》中生态要素管控的指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