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礼十进故宫修文物,一根竹丝牵起三代传承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记者 罗钟炉 黄娇丽 包涵 文/摄
2025-07-21 18:25

7月21日午后,位于东阳市树德路的东风竹编厂里,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和老伴陈亨珍正仔细检查着行囊,工具清点完毕,由儿子何红兵、孙子何凯舒将行李放进后备厢。这支祖孙三代组成的团队,即将踏上第十次前往故宫的修缮之路。

何福礼与家人启程北京

一场“科举”结下故宫缘

何福礼与故宫的缘分,要从20年前那场特殊的“考试”说起。

2002年,故宫启动大规模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故宫修缮。2004年,工作人员在宁寿宫建筑群西北隅,开启了尘封几十年的倦勤斋。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他喜欢江南风物。于是,“竹”成了这座由乾隆亲自设计的宫殿装修中的重头戏。内部装潢不仅集绘画、木雕、玉雕、织绣、竹编于一体,其大面积的竹编装饰,在故宫其他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倦勤斋

当时,其他工种的修复人员都已确定,唯独竹编技师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为倦勤斋里的竹编太特殊了,其中被称为“竹象牙”的竹簧器物,制作技艺在民间几乎已经失传。为了找到能担此重任的匠人,故宫在全国范围内寻访竹编名匠,还特意设置了三道难题:鱼鳔胶制作、“反簧”雕刻与竹丝镶嵌工艺。这三道题,每一道都直指竹编技艺的核心,也是修复倦勤斋的关键技术。

何福礼在故宫修复文物

消息传到东阳,何福礼动了心。15岁就跟着师父到东阳竹编厂学艺的他,几十年勤学苦练,不仅精通传统技法,还独创了多种编织手法,早已是东阳竹编的顶尖人物。没想到,三道考题,他都轻松过关。当时很多人说:“何福礼中‘皇榜’了!”“故宫文物都是当年顶尖工匠做的,能参与修缮,是对我们东阳竹编最大的认可。”何福礼至今想起当时的场景,眼神里仍带着自豪。

何福礼在倦勤斋修复文物

2005年开始,何福礼带着团队先后前往故宫九次,陆续完成了倦勤斋、符望阁、矩亭的竹编修复。这些凝结着清代中期最高工艺水平的皇家造物,在东阳匠人的巧手下重新焕发生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提到,在倦勤斋修复工程中,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为了钻研这项失传工艺费尽心思。“竹黄要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这才终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艺有多么了得。”

十年筹备毫厘藏匠心

7月16日午后,天气炎热,但东风竹编厂的工坊车间里,何福礼和家人还在整理着材料。一个月前接到通知后,他们便着手开始准备,这次去故宫修缮延趣楼,团队预备材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精细。

“这是备用的几种篾丝。”地上堆着几捆处理好的篾丝,何红兵捻起一根解释:“故宫里的竹编文物需要各种篾丝,我们准备了四五种粗细的篾丝,最细的只有0.5毫米,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颜色也准备了三种基础色,到了现场还要根据原件的色调再调校。”这些篾丝都经过了炭化处理,硬能挺立,柔若绢布,既防霉又防蛀,能保存百年。

何福礼和家人准备黄鱼鳔胶

篾丝炭化处理技术,正是何福礼早年在行业内率先推行的。“以前竹编容易虫蛀、发霉,不易保存。”何福礼说,他年轻时反复试验,终于找到用高温炭化处理竹子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困扰竹编业的痛点。早在2000年,他主持的“年产50万只竹编炭化包系列”就被列为东阳市重点技改项目,如今这项技术成了故宫竹编修缮的标配。

何福礼祖孙三代一起检查篾丝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准备的篾丝很大一部分来自何福礼的孙子何凯舒。作为一名90后,2016年他在爷爷的感召下回来学习竹编技艺,如今也三进故宫修文物。“爷爷常说,修文物要‘修旧如旧’,不能自己瞎改。有的地方没有样本,只能靠资料图片一点点推测,但只要用心总能做好。”何凯舒说。除了篾丝,黄鱼鳔胶的准备也丝毫不马虎。这种用纯天然鱼肚经蒸煮、过滤、炖制而成的古法黏合剂,是修复竹编文物的关键材料。

出发北京前,何红兵仍在创作

此次修缮工程的核心目标延趣楼,目前已进入竹编修复的最后阶段。本次修复的重点在于木雕门框上的竹编部件,因此竹编与木雕的精准结合成为最大难点。

故宫延趣楼

作为木雕竹编领域的跨界大师,何红兵已九度参与故宫修缮工作,是团队的核心技术骨干之一,对故宫竹编工艺早已熟稔于心。他坦言:“以往修复多以独立竹编部件为主,而这次需依附木雕基底作业,竹编与木雕的结合对工艺精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他对此并不担忧——团队十年间积累的丰富经验,早已让他们在面对乾隆花园中玉器、瓷器、珐琅与竹编的复杂跨界混搭工艺时,练就了“胸有成竹”的底气。

三代竹编情故宫传承路

从2005年第一次带儿子“进京赶考”,到2023年全家首次共同上阵,如今祖孙三代再次整装赴京,何福礼一家的故宫岁月里,早已写满了传承的印记。

2023年何福礼祖孙三代故宫前合影

在何福礼心中,故宫修缮始终有着特殊的分量:“这里的文物代表着当年最高的工艺水平,能把它们修好,比拿任何奖都重要。”更珍贵的是,十次故宫之行让全家都成了竹编技艺的“研究生”。“每年去修缮的地方都能带来提高,自身也随之进步。”何福礼说。

《吉祥花鸟四折屏》

“清宫装修中,竹编与木雕与铜、珐琅、瓷器等多种工艺结合,还运用了不止一种竹丝镶嵌技法,修复过程中为我们自身技艺进行多工艺融合提供了思路。”每次到故宫修缮时,何红兵会利用空闲时间到展览区仔细研究展品的技法、构图和造型。团队也尝试将故宫中的成熟技法及元素充分运用,推动竹编技艺的提升和作品的创新。例如,何福礼的大型作品《望月楼》是前几年根据故宫角楼设计的,这是从故宫获取灵感的一大收获。何红兵工作室中展陈的《吉祥花鸟四折屏》也是汲取故宫元素。“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次技艺的进阶,为传承打下了更坚实的根基。”何红兵说。

何福礼与小儿子何红兵(左)孙子何凯舒(右)再讨论竹编作品

这份在故宫淬炼出的坚守,早已融入家族血脉。老伴陈亨珍一辈子与他并肩扎根竹编事业;大儿子何红亮毅然辞掉国企“铁饭碗”,回乡帮父亲打理工坊,如今已是金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木雕出身的小儿子何红兵跨界转行钻研竹编,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留洋归来的孙子何凯舒放下远方规划,接过爷爷的篾刀深耕技艺,在一次次故宫修缮中快速成长。

何福礼与家人启程北京

汽车缓缓驶向机场,何福礼一家坐在车里,挥手告别,充满期待。这或许是何福礼最后一次到故宫现场作业,但他并不担心,因为儿子、孙子已经能扛起这份责任,后辈们早已接过了沉甸甸的担子。从一个小小篾匠成长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用一生践行着“把竹编这一件事做好”的初心。十进故宫,一根竹丝串联起的传承之路,正在三代人的手中,续写着更悠长的篇章。

编辑:黄娇丽
二审:冯俊江
三审:潘毅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