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蚊子嗡嗡。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我国已进入夏季登革热高发期,截至6月下旬,我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81例,较去年上升35%;南方省份媒介伊蚊密度显著升高,部分省份已出现本地聚集性疫情。
根据国家疾控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列为传播风险最高的Ⅰ类地区。就在7月初,金华疾控也发布提醒:登革热进入高发期,市民们防蚊灭蚊赶紧行动起来。
作为常见的季节性传染病,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波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的传播常年发生。我国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夏秋季高发。
登革热的发病有季节性,一般在每年5—11月,高峰在7—9月。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有突起发热、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关节骨骼及肌肉疼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极度疲乏、皮疹,可伴有痒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面色潮红等症状体征。
“近年来,金华市每年均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等境外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也有从广东、云南等中国南方省份输入的情况。”金华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章光明说,登革热的传染源包括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携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暑期是境外游高峰,其中,马尔代夫、泰国等国家是热门之选,但部分热门旅游地登革热疫情呈高发态势,如旅游者自身防病意识不强,则登革热感染风险大大增加。金华疾控提醒,市民朋友如有出境计划,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登革热流行情况。如确需前往,务必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在当地被蚊子叮咬。返金后要做好14天的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疑似症状,务必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
登革热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和母婴传播。这种身上布满黑白斑纹点的伊蚊,专挑白天出来“营业”,尤其是清晨太阳刚升起和傍晚太阳快落下的时候,就是它们作业的高峰期。一旦这只“快递员”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就会把病毒偷偷“打包”在自己身体里。人群被带毒伊蚊叮咬后,可在1—14天(平均5—9天)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若被未带毒伊蚊叮咬,病毒进入蚊体经8—10天增殖,该伊蚊再叮咬健康人群时即可导致感染,由此形成人—蚊—人的循环传播链。
金华各县(市、区)每年都会开展媒介伊蚊监测工作,科学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我们主要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伊蚊成蚊监测,对于评估监测和防控登革热疫情传播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章光明说,根据监测数据发现,6—10月份是我市白纹伊蚊的活跃期,登革热输入后将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
章光明提醒,登革病毒根据抗原不同分为4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症状。感染后虽可对同种血清型登革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另外,我国也还没有上市登革热疫苗。因此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等。
登革热经伊蚊传播,而“水”是伊蚊幼虫的孳生环境。因此日常生活中,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是“防成蚊叮咬,清积水容器”。家住江北保利天汇的李斌,近期就对家里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我们小区物业连续3天进行了灭蚊行动,我也趁机把家里的瓶瓶罐罐清理干净,感觉这两天蚊子明显变少了”。
金华疾控提醒,生活中,要做好防蚊、灭蚊,家里可以安装纱门、纱窗及使用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用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在野外和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此外,社区、家庭要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及时清除或倒扣房前屋后各类可积水的闲置容器,如户外弃置的花盆、缸罐等。同时需留意室内饮水机积水盘、空调冷凝水,以及阳台废弃容器等易被忽视的角落,杜绝蚊虫孳生。定期为水生植物更换清水并刷洗容器(每周至少1次),确保花盆底盘不存积水。人人动手翻盆倒罐,彻底清除积水,共同守护健康家园。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