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突破脑室出血治疗禁区!浙四团队国际舞台分享“中国方案”

金彩云客户端>义乌 通讯员 曹林天 金南星
2025-07-28 17:23

近日,在第十二届中日友好神经外科联盟会议上,浙大四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莫俊受邀参加,并作大会专题报告,分享了“两阶段内镜技术”在治疗脑室出血铸型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这项研究已发表于神经外科权威期刊《World Neurosurgery》,有效解决了传统术式无法完全清除脑深部血肿的难题。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日神经外科联盟委员会、Brain Science Advances期刊、日中神经外科联盟委员会主办,汇聚百余名专家学者探讨神经外科领域前沿成果和最新进展。会上,浙四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莫俊向国际同行展示了该院常规应用该项技术以来的临床数据及操作规范,获得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

脑室出血铸型是一种极高危的脑出血类型,整个脑室系统被血肿充满,脑脊液循环受阻,死亡率高达50%-80%。传统手术对血肿清除效率低,对三脑室血肿更是束手无策,不仅死亡率高,术后还容易出现脑积水、脑室置管时间长、预后差等问题。

针对这一神经外科领域的重点挑战,浙大四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后,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进技术思路,创新提出“两阶段内镜技术”,一台手术高效清除侧脑室和三脑室血肿,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和功能恢复水平。目前,浙大四院已常规将该技术应用到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的救治,疗效显著。

莫俊介绍,手术首先要在无水阶段(Dry Field)清除侧脑室血肿,结合透明隔造瘘技术,可以单侧手术同时处理双侧的侧脑室血肿,以快速缓解颅高压。“这一步骤完成后,脑室会有塌陷,因为周围脑组织遮挡很难找到三脑室的入口,或者即便找到因为入口狭小,无法进入三脑室。”他表示,三脑室的血肿对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不仅压迫深部结构,同时导致脑脊液循环无法恢复,如何清除这个位置血肿是临床难题。

因此,手术第二阶段(Underwater Field)要往通道内注水,主动创造局部的水环境,通过调整患者体位,使得水产生撑开器效果。利用这个优势,水成为医生的手术工具,可以快速找到三脑室入口,在水压下狭窄的入口也会扩大,器械可以进入狭窄的三脑室,安全取出血肿。

“这项技术让过去不可抵达的禁区不再神秘。”莫俊表示,患者术后脑脊液循环恢复时间可以缩短1周左右。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浙大四院微创、高效的治疗理念,为脑室出血患者带来了希望。后续,该团队也将继续优化技术流程,推动其成为国际指南推荐方案。

会议期间,莫俊不仅作了主题报告,还特别受邀主持神经重症环节。这位未满40岁的青年专家,以其创新的理念和扎实的临床技术,赢得了多国同行的赞誉,展现了浙大四院青年医生的国际水准。

编辑:潘晓红
二审:陶后夫
三审:邵建伟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