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市的河湖长制数字管理平台,河湖长数量、履职情况,巡河发现问题统计、整改进程以及河湖健康状况等数据一目了然。
多年来,河湖长制凝聚3200多名河湖长以及7000余名民间河长的力量守护各类水体,促使我市水环境实现历史性好转,成为全国首批成功治理黑臭水体的城市。记者了解到,2013年至今,我市47个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占比从不到35%提高到100%,连续11年夺得“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不断擦亮八婺美丽生态成色。翻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经”,像河湖长制这样好用管用的办法还有很多。
比如,我市从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发力,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出生活垃圾“两定四分”、农业固废“秸秆换肥”、工业固废“三个五”机制等经验做法,推动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工业固废产生量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针对固废处置难,我市上线固废“一件事”多跨场景应用。“我市企业众多,工业固废处置渠道不畅、处置成本高等难题,一度成为产废企业普遍面临的痛点。”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固废“一件事”多跨场景应用聚焦企业需求,搭建“固废超市”场景,让固废交易变得“如同网购一样简单”。
又如,我市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寻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永康市采取源头削减、过程精细化管控、末端高效治理的全过程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长效机制。2019年至2022年,永康市VOCs排放总量下降60.5%,获评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义乌市打造赤岸镇绿色循环产业园,探索形成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三废”协同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促使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年均下降17.7%,每年减少碳排放40万吨。
我市还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方面不断发力。2021年5月,磐安县被确定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县。去年,为期3年的建设通过评估。专家一致认为,通过16个重点项目试点建设和25项友好城市评价指标的持续提升,磐安初步建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对全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在磐安试点基础上,我市全域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任务,梳理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分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我市通过完善保护体系、开展调查评估、加强生物资源保护、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等举措,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华样板。在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我市发现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多个珍稀濒危物种。八婺山水间,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借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我市绘就天蓝水清地净的美丽生态画卷,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