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纪实文学《追光者》讲述雷烨故事

金彩云客户端>文化 记者 金璐
2025-09-03 06: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里,聚焦抗战战地摄影师群像的纪实文学《追光者》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该书由人民文学奖得主、金牌编剧海飞执笔,不仅首次系统呈现雷烨、高帆、徐肖冰、罗光达、俞创硕五位浙江籍战地摄影师的壮丽人生,更公开了大量此前未曾出版的珍贵战地照片,为读者打开一扇回望抗战岁月、触摸英雄灵魂的独特窗口。

《追光者》是海飞创作生涯中首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这位在小说、剧本等虚构类文学作品领域著述宏富的作家,为何会选择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抗战战地摄影师的故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海飞坦言,正是雷烨等人的事迹打动了他,让他觉得这些镜头背后的英雄值得被更多人铭记。

雷烨的人生很短,贵在精彩

“最初接触到这个项目时,我对纪实文学的兴趣并不算大,因为觉得虚构作品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海飞说。改变他想法的,正是雷烨等五位战地摄影师的人生故事,尤其是金华人雷烨的经历,让他有了创作冲动。

2023年,在一家小饭馆里,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副总编陈云与海飞聊起这个选题,在递来的资料里,雷烨的生平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在此之前,海飞对雷烨一无所知,但随着对资料的深入阅读,这位金华英烈的形象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变卖房屋奔赴延安,用相机记录下潘家峪惨案的铁证,29岁壮烈牺牲,60年后亲人才找到他的下落……“雷烨的人生很短,贵在精彩。”海飞感慨。

在海飞眼中,雷烨的特质是“勇敢、成熟、负责任”。勇敢体现在他牺牲的时候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伴,也体现在他为了理想的决绝——卖掉房子奔赴延安,这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是为了心中的信仰。而作为长兄,雷烨在离家前妥善安排好家人生活的细节,更让海飞看到了他的成熟与担当,这种成熟与责任感同样体现在他在日军“扫荡”时安排周边村庄几百名村民突围的缜密部署中,以及在牺牲前安排警卫员突围,自己砸碎照相机、望远镜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的举动中。

“他是战士,我也当过兵;他是战地记者,我也做过记者;他爱写诗、办刊物,我也一直与文字打交道,主持着一本刊物。”海飞说,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他坚信,自己能读懂雷烨镜头背后的温度,也能写出雷烨人生中的厚重与感动。“编辑和校对老师告诉我,在审读雷烨章节时多次落泪,我在写作时也常常被他的故事触动,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创作中最宝贵的动力。”

来金华采风

最难忘雷烨故居的银杏树

为了更贴近雷烨的人生,海飞特地来金华采风。走进雷烨生前留下的遗迹,站在雷烨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他感受到了一场“跨越时代、跨越生死的精神交流”。

“纪念馆里有他用过的东西,后院有他当年遮过阴的两棵银杏树,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海飞说,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年轻时的雷烨在这里生活、成长,而后毅然踏上奔赴延安的道路。“他的家乡如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让我觉得他的牺牲有更厚重的意义——他当年追求的光明,如今已经照进现实。”

“雷烨牺牲时才29岁,如果活着,现在应该111岁。”海飞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百余岁老人,有的刚刚去世没几年,仿佛离我们很近;然而,雷烨牺牲在抗战期间,是一个已离我们有些遥远的时间点。这让海飞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惋惜和情感震撼——一个本可以长寿、本可以见证中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年轻人,却在最青春的年华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奉献生命。他的牺牲不仅是一种英勇的壮举,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

站在雷烨曾踏过的土地上,看着风中摇曳的银杏树,海飞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与哀思。那一刻,他更加确信,雷烨并未真正离去,他的精神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回响,如同银杏树的沙沙声,低语着过往与未来。他暗下决心,要把雷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之所以足够好

是因为离战场足够近

“你现在去看雷烨他们拍的照片,会发现拍得非常好,这既是他们的天赋使然,也是因为他们距离战场足够近。”海飞说,“他们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摄影师。站在战士的角度去记录战争,镜头里才有那样的力量。现在的照相器材和摄影技术进步了,但今天的我们未必能拍出那样的质感。”

海飞在《追光者》引言《追光而浴,沐光而行》中写道:摄影这门源自西方的新兴艺术自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随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人们认为“摄影,应该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那时候的照片,不仅是影像,更是存档的资料、宣传的武器,是凝聚人心的力量。

尽管书中主要聚焦的只是5位浙江籍战地摄影师,海飞所关注的却是摄影对于那段抗战史的意义与价值。他说,与这五人同行的,是在资源极度贫乏的敌后摄影训练班中成长起来的近千人的摄影师队伍,这些人后来近半战死、失踪、改行。“我们几乎可以下定论:新中国图像的制造者,这些传统胶片时代按下快门的人,是在前方战场无休无止的枪炮声里,引领我们看到世界真实模样的群体。”

海飞本人对“照相师”三个字有轻度的迷恋。尽管现在手机摄像头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随时记录生活,但海飞仍然记得,自己幼时拍照是件稀罕事,照片是珍贵的礼物,背后要写“送给某某某留念”。而在抗战年代,摄影资源更为匮乏,雷烨他们能成为战地摄影师,既是机缘巧合,更是时代选择。

在引言中,海飞写道:“当拍照的人渐渐消失,他们的作品仍可以告诉我们生命何为。而你我,也终会发现,世纪间不断延续的探索意识,一直如漫天的光亮,照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雷烨或将出现在海飞小说里

“雷烨会不会成为我小说里的人物?这不是没有可能。”谈及未来的创作,海飞给出答案。事实上,海飞早已在多部作品中塑造过摄影师形象,由小说《醒来》改编的电视剧即将播出,其中讲到摄影师陈开的故事,《秋风渡》里也有一名让人印象深刻的摄影师。“我对照相这个题材一直很感兴趣,雷烨的故事太特别了,他的经历、他的精神,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海飞坦言,《追光者》的创作,对他而言不仅是一次跨界尝试,更是一次“追光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写非虚构作品,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能虚构’——除了树叶、雨水这些可以加强氛围的细节,所有史实都必须准确。”在之前的创作过程中,海飞写过大量以抗战为背景的作品,也写过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为题材的小说《向延安》,这些之前做过的功课,都成为他此次创作的养料。在本次写作中,为了还原时代背景,海飞又查阅了大量资料。他说:“要让读者和我一起进入那个时空,成为雷烨的战友、旁观者,这种依靠细节营造的代入感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海飞自认为也收获了写作上的又一次成长。“虚构作品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而非虚构作品需要在史实的框架里挖掘情感与温度。”他在大量资料中筛选关键信息,用文字串联起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更是从“追光者”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我经历了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以前写抗战题材,更多是通过虚构的人物表达情感,而这次,我是用真实的人物讲述真实的历史,这种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海飞说,《追光者》的意义,不仅是缅怀雷烨等战地摄影师,更在于倡导追光的精神。“雷烨他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是‘追光者’;我们去追慕他们的精神,也是‘追光者’。”



编辑:孙媛媛
二审:章果果
三审:李艳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力
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