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激情交织文化风情,消费活力融合科技魅力 看“浙BA”如何成为今夏顶流

金彩云客户端>头条
2025-09-07 07:54

游客打卡位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的“浙BA·浙里潮集”。 记者 董旭明 姚颖康 摄

9月伊始,“浙BA”开启城市争霸赛第四轮较量。浙江各地的体育场馆人声鼎沸,几乎每一场比赛都座无虚席,锣鼓声、欢呼声响彻全场。

篮球场上的激烈对抗,点燃的远不止竞技的激情。自7月6日揭幕战打响以来,“浙BA”以篮球为媒,串联起城市友谊、地域文化、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等元素,已成为全民参与、跨越圈层的城市文化现象。

“‘浙BA’这一全省规模最大的群众篮球赛事,诠释了新时代体育事业的意义:比赛不仅是赛场上的风景,更是大众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浙BA”的模样——它让竞技的激情与文化的韵味共舞,让消费的活力与科技的创新交融,最终成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城市的“欢乐节”。

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最近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赞的:“浙BA”是在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效融合和三大球运动广泛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新事物,希望能为三大球振兴带来新活力。

一记全民参与的好球

250场比赛、1650名草根球员参赛、累计现场观赛人数达77.88万人次、线上观赛人数超过1亿人次,这是“浙BA”第一阶段预选赛的成绩。进入城市争霸赛后,比赛依然火热,杭州对阵诸暨的揭幕战吸引超过1.4万名观众现场观赛。至今,这股篮球热浪仍在席卷全省各地。

赛场上,身份不同、年龄不一的球员因为热爱聚在一起,书写故事——

丽水队的倪豪凯在8月26日晚的比赛中,以单节20分、半场29分、全场50分的突出表现成为新晋“得分王”。在我国西南地区工作的他,每次参加比赛都要通过飞机换乘高铁或坐大巴的方式赶场,往返时间超过7个小时。

富阳队的陈倪波是队伍里年纪最大的球员,在8月29日晚的比赛中,他和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陈子周一起走上“浙BA”的舞台,一个上场比赛,一个表演篮球操。

这些参赛球员中,有工人、学生、老师、老板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很普通,但当“浙BA”哨声响起,每个人都是备受瞩目的主角。

赛场外,越来越多人被热烈的氛围点燃,从助威到造梗,为赛事呐喊——

来自美国的约翰·斯威尼因为曾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露出肚子上的森林狼队名而在网络成名。这一次,他身穿衢州队的加油T恤,出现在“浙BA”衢州队的助威团阵营里。他说自己正在进行为期1个月的中国行,听说浙江在办一场全省草根篮球赛,特地来看看。

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一处第二观赛现场,记者碰到一名环卫工人,他因赛事需要被调度过来。“在这里看球,情绪会很自然被调动。”他的身旁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观众,大家簇拥在一起,观赛氛围感拉满。

“浙BA”打出了一记全民参与的好球。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当球员们在场上为家乡比拼时,观众见证的不仅是比赛胜负,更是普通人站上赛场的梦想成真和那份守护家乡荣耀的拼劲,其中融合了乡情、亲情、友情,相比于专业赛事,球迷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更强。

热闹背后,也有逻辑支撑。篮球是浙江普及度最广、参与人群最多、运动链供应最充分的体育运动。“浙BA”,是从浙江肥沃土壤中“长”出来的硕果:全省共有超过5.5万个篮球场,多个城市都有深厚的篮球基础。在“浙BA”影响下,“县BA”“楼BA”等纷纷开赛,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助力篮球之火燃遍之江大地。

一台文体旅融合的盛宴

随着“浙BA”火热进行,赛事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当比赛有了文化味,体育魅力愈加彰显,也让“浙BA”超越体育界限实现出圈。

开赛以来,借力“浙BA”的平台,全省各个城市都在“卷热梗”“卷文化”“卷形象”。

这份“卷”,直观体现在赛场:比如,诸暨对战柯桥是“珍珠之城”对阵“纺织之都”,横幅一拉——诸暨“珍”行,柯桥“布”行;比赛前的互赠礼物环节,金华火腿、湖州白茶、庆元香菇等各地特色产品轮番登场;中场秀更加精彩,东阳将横店片场搬进赛场、舟山以船拳再现渔民破浪归航之景,还有许多身穿特色服装的工作人员化身当地传统角色与观众互动,派发文创产品,让篮球场摇身一变成为文化秀场。

这份“卷”,又不止于赛场:每场比赛线下的文旅集市、文艺表演,线上的消费券发放、文旅线路和产品推荐等,都不断擦亮着城市文化品牌。赛事期间,杭州打造了13大类夜消费主题,设置超过100个“浙BA”特色市集与观赛空间;苍南推出冰箱贴,将当地168黄金海岸线与篮球元素结合,成为热销品;台州推出覆盖游、吃、住的专属文旅大礼包,在对阵衢州时,为衢州市民送上景区、住宿、餐饮优惠……

“乘着‘浙BA’东风,全省各地都勇于秀出自我,在赛事宣传、产品塑造和文化品牌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赢得了流量,也让城市形象更立体丰满、品牌更闪亮耀眼、底蕴气质愈发鲜活生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

“浙BA”的“赛事+文旅+消费”融合模式,以体育牵引、文化赋能、经济带动,为文体旅融合写就惊艳一笔,亦是对当下文化消费升级需求的明确回应。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开数据显示,“浙BA”预选赛期间,全省共举办文旅等市集390场,总摊位11247个,售卖金额达1.74亿元;联动发放文旅、体育、商超消费券9665.61万元,带动文商旅消费4.23亿元。放眼全省,一张最高不超过30元的“浙BA”球票,打通了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全链条,让“看一场球,游一座城,品一方味”成为现实。

一个科技赋能的窗口

“瞧见没,这强硬上篮,就像外卖小哥冲进暴雨里送单,拼了!”9月4日,在杭州队对阵湖州队的比赛中,作为“浙BA”辅助解说员的两个AI智能体“浙小体”和“宇大嘴”再次亮相,它们和解说员王树坤搭档,跟随比赛进展调取各项数据,并不时运用网络热梗,和真人解说员形成互补,为观众提供赛场上的技术分析等信息。

这是浙江在体育赛事数字化应用领域的创新举措,也是“浙BA”在科技赋能方面的一次全新实践。早在“浙BA”开赛之初,打造一个科技展示窗口,就成为赛事目标之一。

“浙小体”和“宇大嘴”由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新四维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两个AI智能体各具风格:“浙小体”解说走专业风,会24种语言;“宇大嘴”解说更活泼,还会玩梗。

“虽然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可在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几乎没有大规模应用过AI解说。体育领域与高科技融合步伐相对滞后,我们要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大潮,推动科技力量深入、有效服务体育发展。”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潘华群说,这次省体育局以“浙BA”为契机进行尝试,就是在探索如何让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成熟后,为后续更多体育赛事赋能。

随着“浙BA”赛事的推进,“浙小体”和“宇大嘴”也在不断“成长”。当它们采集到更多“浙BA”的赛事数据,并在一次次实战中得到训练后,其解说能力正在持续进步。宇视科技高级副总裁林凯表示,此前一场关于杭州队的比赛中,“浙小体”在解说时说“输了请吃西湖藕粉”。这让大家意识到,AI智能体除了分析数据外,表达能力也在提升。

林凯相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浙小体”和“宇大嘴”或许将成为解说主力,也不仅只是解说员,还能成为大家的看球搭子,提供情绪价值、陪伴价值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科技逐渐融入“浙BA”赛事。部分比赛中场休息时,机器人会登场跟着音乐节奏灵活舞动,在走位时向观众挥手致意;宇视科技全新升级的“沉浸式全景AI直播间”也在9月4日首次亮相,相较于普通直播间,它能一次性在屏幕上提供包括现场画面、智能解说、战术分析等多种信息,多维度呈现赛事情况。

在“浙BA”的赛场上,科技与体育相互促进、融合,秀出了一波浙江“新玩法”。

编辑:汪寒
二审:陶亮
三审:王龙玉
来源:潮新闻
热力
热力
相关专题
【专题】燃情“浙BA” 金彩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