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人木汀打电话时,他正打算乘坐飞机出差。他带着行李办理登机手续,腾出一只手接听记者的电话,一聊就是大半个小时,从头到尾兴致盎然。聊的是他记忆中的小码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小码头生活过,对这个地方饱含深情。
2019年4月,木汀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题为《小码头》,开头就是一句灵魂发问——“是不是很多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故乡是父亲给的,另一个故乡是自己的。木汀父亲给的故乡是宁波,自己的故乡是金华。
电话里,木汀解释了自己的故乡的由来。上世纪70年代,父亲从老家宁波来到金华,当时,木汀的姑姑在金师附小工作。父亲在金华的工作安顿下来,居住地点也安顿了下来,就在小码头的通济街上。出生于1967年的木汀,在小码头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即便他离开小码头已有三四十年,这些时光依然铭记于心。
在散文《小码头》里,木汀写了小码头丰富的物资和旺盛的人气。“我记事起,小码头就很热闹,日常生活起居所需的主要物资,包括柴米油盐酱醋等,不出小码头,可以全部备齐。我家对面是粮油店,左邻水果店,右毗一家国营肉食店,穿过斜对面的小巷不到500米,就是当时销售颇为紧俏的豆制品门市部。豆制品门市部属于前店后厂,每天随小码头早市开张,不到两三个小时就告罄。我父亲在单位人缘不错,那时买豆制品要起早,于是父亲轮番安排我的三个姐姐替他的同事买熏干、素鸡、千张什么的,当然,我父亲也亲自披挂上阵,加入排队的长龙里。”
在木汀看来,小码头是那个年代金华的美食天堂,有福建羹、江西馄饨、嘉兴粽子、安徽卤味等。其中的福建羹,深得木汀喜爱,只要攒够吃一碗福建羹的钱,就要去一解馋意。
小码头紧邻婺江,顽皮的男孩,怎么会舍弃这个天然的玩耍场所。他常到李清照在词里写的双溪游泳,七八岁的时候,已经会有模有样地钓鱼了。一天,他在江中间钓鱼,鱼儿上钩了,却拉不上来,他往江水里走,水越来越深,一个趔趄,倒在了湍急的水中。一个邻居刚好路过,下去将他救了上来。
聊天中,木汀频频提及小码头的人情味。金华一个越剧团的女演员住在附近,她的母亲每天买完菜,都要到木汀家来聊天,临近中午离开。木汀有个同学住在小码头,每天早上来叫木汀一起去上学,放学以后,不是他到木汀家写作业,就是木汀到他家写作业,至于晚饭,哪里还分你家我家。还有一个玩伴,与木汀很有交情。木汀被在婺州公园摆摊的人诬陷,小小年纪的他只会哭泣,玩伴的爷爷看不下去,出面与摊贩打了一架。“小码头是一个可以夜不闭户的平安福地。居民交往,全凭一张熟脸。即便叫不出对方名号,家里临时缺个什么物什或有个救急的事,只要说自己住小码头,肯定迎刃而解。”木汀如此写道。
大约在1986年,木汀外出求学,离开小码头。他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如今是第四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驻会副秘书长,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木汀每次回金华,都会到小码头走走,这里是他自己的故乡。在诗歌《双龙洞》中,他这样写道:
这座古城1800个韶华的臻美
是因这两条龙无时无刻与古城一同面朝苍穹
迎送婺女星的光芒和灿烂
正如李清照恋恋着的双溪
它以独特的浪花和清流
涌动张志和、吕祖谦、黄宾虹、邵飘萍和何氏三杰的涛声
……
诗里没提小码头的名字,却分明闪烁着小码头的影子。金华籍音乐人陈越曾撰文《如诗水路到金华》,浓墨重彩地写了小码头。木汀的诗歌,应该也是码头边这条如诗水路中的一朵浪花吧。
精彩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