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住院到躺进病房不到 10 分钟,隔天就查出心脏藏着‘定时炸弹’,再晚几天后果不敢想!”近日,在浙大四院心胸外科病房,刚闯过“生死关”的65岁患者老郑攥着主治医生的手,声音仍有些哽咽。

郑老伯原本因为腰椎痛来求诊,因浙大四院入院2.0模式“门诊直通住院”的闪电效率”,在 48 小时内连闯“检查预警、多科会诊、跨科转诊”三关,最终靠高难度冠脉搭桥手术捡回一命——这场和死神赛跑的救治,也印证了该院创新的入院新模式成为在关键时刻救命的“硬保障”。
从门诊到病房“秒入院”
10月13日,老郑捂着腰走进浙大四院脊柱外科刘伟专家门诊,右下肢麻木的痛感已让他无法长时间站立。CT 结果显示:L5-S1右侧椎间孔狭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得手术,现在就能安排住院。”当天上午9:08,走出诊间,骨科诊区“导航护士”快速帮老郑办完了住院手续。
无需跑窗口,更取消了复杂的院前检查流程,不用隔天等通知——9:15,他已躺在脊柱外科病房的病床上。“前几年陪老伴住院,光检查就做了2天,等床位耗了3天。这次我坐下喝口水的工夫,手续全办完了!”老郑感慨道。
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份“快”,成了救命的关键。半小时后,管床医生到床边查房时,结合老郑的脊柱手术术前评估要求和患者的身体基础疾病,当场开具心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单,“早点做检查,把风险都排除掉。”
48小时紧急“排雷”
紧接着,便有陪检人员推着轮椅接老郑去做心超——按2.0模式“检查后移、专人陪检”机制,所有术前检查均在住院后集中完成,不用家属跟着跑。
次日上午8:30,老郑的心超报告提示: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EF:44.5%),左室前间隔、后间隔运动减弱,多瓣膜轻度反流。“心脏有问题,得马上请心内科来看!”管床医生立刻联系心内科、麻醉科、心胸外科多学科会诊。在心内科医生建议下完善冠脉CTA,排查血管堵塞风险。
10月15日,动态心电图再传警报:频见ST段压低、T波改变,提示心肌缺血;16日的冠脉CTA结果更让所有人揪心:左前降支近中段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右冠状动脉中远端重度狭窄,多支血管已堵到“临界值”——这是典型的严重冠心病。
若按原计划做腰椎手术,术中血压波动可能直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幸好术前检查及时,让该患者能有最大的安全保障!”脊柱外科医生坦言。
10月16日,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冯超会诊后,给出结论:“高度怀疑是严重的冠心病,建议先做冠脉造影,必要时放支架。”
10月20日,冠脉造影手术画面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左主干狭窄40%,前降支中段完全闭塞,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多处狭窄超80%,“三支冠状动脉血管堵得太严重,支架根本通不开,得马上转心胸外科做搭桥!”

(图为浙大四院心胸外科团队开展冠脉搭桥手术)
很快,浙大四院心胸外科团队为老郑实施了冠脉搭桥手术。他的血管堵塞严重,需要进行四根血管搭桥,对医生技术、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历时近3小时,医生从老郑胸骨后方和腿部分别取出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血管,为堵塞的冠状动脉搭建起4条“生命通道”。
“这次手术对老郑来说是救命的关键,心脏不再缺血,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很大程度避免了急性心梗等意外的发生。”浙大四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周金山表示,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一旦院外发生猝死等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模式革新为患者抢出生命“通道”
如今,老郑已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续待身体恢复后,再评估腰椎手术时机。
“本来是治腰的,结果救了命!”老郑一家对于浙大四院多学科医护团队的“闪电救援”充满感激。而像他这样的患者还有不少,他们的经历彰显了浙大四院入院服务模式改革以来的成效——患者从门诊预约住院开始,都在多学科团队的“保护”中。

作为全省首创的医疗服务革新,“门诊直通住院”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三大关键举措破解传统就医痛点:一是窗口前移“一站式”,彻底取消入院准备中心,将功能延伸至全院门诊诊区,医生开具住院证后,诊区护士10分钟内完成床位预约、缴费、宣教,让患者实现“看完病即入病房”的“零等待”,预计每年为群众节省216万小时院前等待时间、减少9万次往返;
二是检查后移“一条龙”,所有术前检查统一在住院后完成,专职人员全程陪检,家属无需再跟着“跑科室”,真正实现“零跑腿”,同时医生可根据患者实时病情精准开检,让医疗安全与诊疗精准性同步提升;
三是专科护士“一岗制”,遴选病房资深护士担任“导航护士”,从住院手续办理、床位协调,到术前宣教、陪检安排、术后随访,全程“管到底”,填补了门诊与住院的服务空白,形成闭环管理,仅试点科室住院满意度就提升了7-13%。

革新的不只是流程,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浙大四院通过“门诊直通住院”2.0模式,让“入院加速度”与“服务有温度”并行,既解决了群众“看病跑断腿”难题,更在危急时刻为生命保驾护航。这份立足民生需求的创新实践,不仅成为老郑口中“能救命的好模式”,更为深化医疗服务改革提供示例参考,持续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民生温度。
精彩评论( 0 )